記者日前從“2013中藥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獲悉,中國-中今年中成藥價格將面臨調整的藥店方向已經明確,只是成藥窗口目前仍處于“摸底”階段。與以往大多數化學藥品降價不同,調價待開中成藥的中國-中價格調整將有升有降。
業內建議,藥店企業一方面在調價窗口尚未開啟之前,成藥窗口應抓緊向相關部門反映實際生產成本壓力;另一方面,調價待開鑒于優質獨家創新型產品議價能力較高,中國-中應抓緊研發創新。藥店
中成藥調整頻率不及西藥
中成藥價格變動之所以備受關注,成藥窗口主要是調價待開因為發改委近年來出臺的規模最大的一次中成藥價格調整方案仍在2007年。
當時被納入調整的中國-中主要是臨床使用較多、份額較大的藥店中成藥內科用藥,共涉及1000個劑型規格,成藥窗口平均降價幅度15%,最大降價幅度達到81%.按照2006年市場銷售金額估算,降價金額約50億元。
相比之下,自1998年以來化學藥品已經經歷過31次調價,新醫改后一年兩次或三次的降價頻率,在減輕群眾用藥負擔的同時,許多制藥企業也已習慣并學會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發改委最近的一次決定是,從2月1日起調整呼吸、解熱鎮痛和專科特殊用藥等藥品的最高零售限價,共涉及20類藥品,400多個品種、700多個代表劑型規格,平均降價幅度為15%,其中高價藥品平均降幅達到20%.
多位業內人士在論壇間隙對記者表示,下一輪中成藥價格調整的方向已經明確,而且和化學藥大多被降價的“命運”不同,一些重要的中藥品種或是獨家品種可能會有上調機會。例如在化藥中,發改委對臨床短缺的低價藥品適當提高了價格,以鼓勵低價藥的生產供應,滿足臨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