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聯姻的中國制藥企業,“翅膀硬了”的藥店雅逼藥外方股東,欲逼退中方股東謀求獨資的-先鮮活話劇正在上演。這一次,靈葆話劇的退上主角由先靈葆雅和上藥集團擔綱。5月21日,中國上海先靈葆雅的藥店雅逼藥中方股東上藥集團悄然謀求退讓股權,意圖甩掉這個14年來連續虧損的-先“包袱”,而外方股東卻對這“賠錢的靈葆生意”志在必得。
一筆賠錢的退上買賣
“強強聯手”的合資藥廠,成立近14年竟然從未盈利。中國中方股東上藥終于熬不住了,藥店雅逼藥下定決心把股權甩手。-先
5月22日,靈葆記者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網站看到,退上上海醫藥集團和上海醫藥工業有限公司正在掛牌轉讓兩家持有的上海先靈葆雅合計45%的股權,掛牌價格為6632.95萬元,期限為5月21日至6月19日。
掛牌信息顯示,上海先靈葆雅成立于1994年,是當時上海投資規模最大的合資藥企。上海醫藥集團和上海醫藥工業有限公司分別持股15%和30%,先靈葆雅(中國)有限公司作為外方股東持股55%。
公開資料顯示,先靈葆雅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的跨國藥企,在紐約證交所上市,2008年第一財季全球凈所得為2.91億美元,在中國的主要產品包括開瑞坦以及去年剛剛收購的媽富隆等。上海醫藥集團是上海醫藥工業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上藥集團是我國排名第二的醫藥巨頭,年銷售200多億元。
5月23日,該項目受托單位上海飛宇產權經紀公司王巍介紹,合資廠從成立的1994年至2006年從未盈利,股東沒有得到過分紅,2007年賬面小小盈利是來自總部補貼。長期虧損應該是中方股東萌生退意的主要原因。王巍介紹:“外方股東實力雄厚,出于戰略考慮可以一直承受不盈利,而中方股東十幾年沒有收益,這是上藥這種老國企沒有辦法一直陪著玩的游戲,可以說這是一起失敗的參股。”
掛牌信息顯示,上海先靈葆雅成立于1994年8月,注冊資本2100萬美元。按照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并軌至8.7計算,中方投入的資本價值約8221萬元,如今收回6632萬元。但上藥方面似乎并不愿承認這是一筆失敗的投資。
5月26日,上藥集團國際合作部錢部長對記者表示,上藥集團當時付出的現金只有幾百萬元人民幣,其余是以土地、閑置廠房等固定資產出資,“如今我們收回的是現金,而且比評估價格略有溢價,而且合資合同約定2009年到期,如果等屆時再清算,是拿不到現金的?!?br>
他承認,合資公司成立14年來賬面累計虧損1.4億元,但上藥在與先靈葆雅合資的附加條件中得到了經濟利益,例如向先靈葆雅每年約4000萬美元的出口業務收取3%左右傭金,“我們不會做虧本的生意?!?br>
外方欲唱“獨角戲”
這個一直賠錢的“游戲”,上藥玩不下去了,決定退出,而外方股東先靈葆雅(中國)卻正玩得帶勁兒,甚至打算上藥拋掉的股權全力拿下,一舉實現獨資。
交易所信息顯示,先靈葆雅(中國)不放棄優先受讓權,如股權轉讓給第三方,需征得上海先靈葆雅董事會一致通過。這無疑給其他想進入的買家設置了很大障礙。
5月23日,記者給先靈葆雅美國總部媒體事務部門發去電子郵件詢問,當天該郵件被轉給先靈葆雅(中國)公關總監吳潔,隨后吳潔聯絡記者并表示,先靈葆雅(中國)已經舉牌該股權,希望盡快購買。如果有別的企業參與競價,外方一定會全力競爭。
“我們和上藥的合作多年一直很愉快,此次在這個問題上雙方溝通良好,其實是一個愿賣一個愿買,我們認為目前是回收股權的好時機,上藥集團也表示充分理解。”
“戰略虧損”逼退中方
一個愿賣一個愿買,聽起來似乎是筆不錯的交易。然而,讓上藥心甘情愿“吐出”拿了14年的股權,先靈葆雅難逃玩弄“戰略虧損”手段的嫌疑。
王巍對記者表示,如果上海先靈葆雅真的是一個難以挽救的爛公司,其外方股東完全可以任憑股份轉讓第三方以分擔經營風險,絕不會如此急迫地想回收股權。
5月23日,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某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已進入中國的外資藥企絕大部分都是盈利的,而且利潤水平普遍高于國內藥企業。先靈葆雅作為知名500強企業,在中國的合資藥廠竟然經營了14年都虧損,實在令人費解,而且與其形象不匹配。
據了解,上海先靈葆雅并非先靈葆雅在中國的全部業務,公司完全可以“東邊不亮西邊亮”。雖然與中方合資的上海先靈葆雅虧損,但其母公司先靈葆雅(中國)未必虧損。對此,吳潔沒有給出具體答案,只表示財務總監出差去了,暫時不能獲知這一數據。記者隨后向多位業內專家了解后得知,該公司的進口藥品業務開展已多年,其中不乏暢銷品種,虧損的可能性很小。
記者在掛牌信息中還看到,上海先靈葆雅2006年營業收入4億多卻虧損100多萬;2007年6億多營業收入也只有區區300多萬凈利潤,而且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以及成品,需向先靈葆雅(中國)所指定的法律實體進口/出口。
5月23日,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人士分析,從該合資企業營業收入不低而利潤保持輕微虧損、原料采購過度依賴母公司來看,母公司很可能采取了“戰略虧損”的策略。他表示,很多跨國企業在原料供應中蠶食合資企業的利潤,“這種輕微虧損無法讓中方獲得實際利潤,但依然可以享用中方寬廣的渠道資源,逐漸擴大自己產品的市場份額,而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它已很老練,可以‘單飛’了。當然,上藥也可從合資中獲取先進管理經驗、安置勞動力。”
不過,5月23日,吳潔對記者否認了“戰略虧損”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