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醫派是孟河名我國著中醫流派,是醫派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文認定第一批64個中醫流派之一。孟河醫派歷史悠久,治脾其形成可追溯至東漢三國時期,胃病歷代名醫輩出,孟河名宋代許叔微著《本事方》,醫派開醫案類著作之先河。治脾明代王肯堂著《六科準繩》以求“宗學術之規矩”、胃病“求醇疵互辨”。孟河名孟河醫派不少人在脾胃病的醫派治療方面頗有建樹,今天為大家介紹其中三位名家在長期的治脾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治療脾胃病的經驗方。
丁甘仁自制方
▲丁甘仁
丁甘仁(1866-1926),胃病孟河醫派的孟河名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喉痧癥治概要》《孟河丁氏醫案》《藥性輯要》等。醫派
01
扶土和中方
脾胃不和,治脾大便或結或溏。宜扶土和中。
生白術三錢,廣陳皮一錢五分,訶子皮三錢,生苡仁三錢,炒白芍三錢,御米殼一錢五分,云茯苓三錢,炙甘草一錢,炒淮藥三錢,炒扁豆衣三錢,紅棗四枚,生姜三片。
02
椒梅丸
和營理氣、消散痞瘕。
川椒四兩,烏梅肉二兩,茯苓四兩,砂仁四兩,木香四兩,烏藥八兩,厚樸八兩,茴香四兩,廣皮四兩,當歸四兩。
共研細末,搗和為丸。
03
九香如意丸
平肝和胃。
檀香二兩,降香二兩,沉香六錢,木香三兩,丁香六錢,藿香五錢,砂仁二兩,烏藥三兩,厚樸二兩,廣皮二兩,蒼術二兩。
研末,水泛為丸,檀香末為衣。
04
承氣丸
專治一切傷食。
大黃半斤,粉甘草二兩。
共研細,黑糖丸肥皂子大,每服一丸,燈心湯下,瀉下四五次后,用陳米湯補正。如恐脾胃受傷,接服下橘餅扶脾丸。
05
橘餅扶脾丸
陳皮、焦白術、淮山藥、芡實各一兩,焦山楂五錢。共研末,如餅樣,陳米湯送下。
06
胃氣痛丸
黑沉香、金鈴子、炒於術、九香蟲各一錢,制香附、延胡索、法半夏各一錢五分,當歸身、炒白芍、炙雞金、吳茱萸、川郁金各二錢,炙甘草、廣木香、陳佛手各五分,杜仲三錢,廣陳皮、春砂仁各八分,上安桂四分,香櫞皮三錢。研末,加三年陳米煎湯代水泛丸。作煎方亦可。
顏德馨自制方
▲顏德馨
顏德馨(1920-2017),首屆國醫大師,著名中醫理論家、中醫臨床學家。
01
理氣化瘀清熱養陰方
理氣化瘀,清熱養陰。主治氣郁血瘀,化熱傷陰。癥見胃脘灼痛,痛有定處,按之不舒,食后為甚。舌紫苔黃膩,脈弦細。
丹參12克,檀香3克,砂仁3克,百合9克,烏藥6克,生麥芽9克,川楝子9克,玄胡9克,蒲公英9克,姜山梔6克。
02
健運中州升清降濁方
健運中州,升清降濁。主治肝郁氣滯,氣化失司。癥見胃脘隱痛,便燥,頭暈乏力,畏寒,不寐。舌暗紅,苔薄膩,脈沉細。
升麻15克,黃芪15克,黨參9克,砂、蔻仁各3克,生麥芽30克,檀香3克,枳殼9克,桔梗6克,甘松3克,甘草3克,白術15克,生紫菀9克,丹參15克。
03
溫通胃陽方
溫通胃陽。主治胃中無火,難以腐熟水谷,胃失和降。癥見胃脘疼痛,惡心頻頻,朝食暮吐,形寒畏冷,腑氣多日未行,舌淡苔白膩,脈沉小弦。
附子9克,干姜6克,姜半夏10克,川樸6克,枳實9克,代赭石15克,萊菔子30克,茯苓12克,大黃9克。
顏亦魯自制方
▲顏亦魯
顏亦魯(1897一1989),著名中醫學家,顏氏內科創始人。
01
調肝和胃方
健脾清肝,和胃止嘔。主治肝木犯胃、濕熱中阻之證。癥見胃脘疼痛牽引右脅,可伴有嘔吐、泛酸等,口中黏膩。
黨參9克,白術9克,茯苓神各9克,陳皮6克,半夏9克,黃連3克,吳茱萸2克,香附9克,郁金9克。
肝木克土之胃脘《內經》所謂“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以六君子湯為主方,合左金丸疏肝和胃、瀉火止痛,加郁金、香附疏達肝氣。內含黃連、半夏亦有辛開苦降之意。
02
清潤胃陰方
疏肝和胃,清潤胃陰。主治胃陰不足,虛火上亢之證。癥見咽部阻塞感、食入嘔吐、口干厭食,舌紅或絳,脈細。
西洋參9克,麥冬9克,玫瑰花6克,枇杷葉9克,郁金9克,山藥9克,扁豆9克,玉竹9克,生地9克,白芍9克,石斛9克。
本方仿葉天士養胃湯而設,以西洋參、石斛、麥冬、生地、玉竹、白芍酸甘化陰,山藥、扁豆健脾和中,郁金、玫瑰花、枇杷葉清肝降逆,共奏養胃降逆之功。
03
和胃安神方
和胃安神。主治不寐兼見脾胃不和證者。癥見難以入睡、頭昏且痛、胃脘脹痛牽及兩脅、腹脹腸鳴、舌苔薄白而膩。
蒼白術各9克,白芍9克,半夏9克,香附9克,青陳皮各9克,白蒺藜9克,廣木香9克,夜交藤15克,柏子仁9克,云茯苓9克,合歡皮15克,谷麥芽各9克。
本方以蒼白二術健運脾胃;茯苓健脾滲濕;青陳皮、廣木香、谷麥芽理氣和中;半夏溫化痰飲;香附、白蒺藜疏肝平肝;合歡皮解郁安神,夜交藤、柏子仁養心安神。如此則脾胃安、肝氣舒而心神寧。
原文鏈接:http://szyyj.gd.gov.cn/zyyfw/zyykp/content/post_332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