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醫保預算義上醫院廈門市醫保局成立后,區域創新地引入“零基預算”概念,總額建立起以“區域總額預算”為核心的從名醫保支付體系,全市統籌區內共計60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全部納入區域總額預算。率先換句話說,打破整個廈門設定為一個醫保支付預算總額,鐵帽不再對單個醫院的醫保預算義上醫院醫保額度設限,年初就根據基金收入情況以收定支、區域量入為出,總額確保實現醫保基金收支年度平衡、從名略有結余。率先
筆者感觸:
第一,打破“區域總額預算”從名義上打碎了原來各家醫院“搶在手里一塊蛋糕”的鐵帽剛性框架,把談判桌上下的醫保預算義上醫院關系、道理,都擺在地上,能者多勞、愿者上鉤。不患寡而患不均,放到這里說,就是極端錯誤的。為什么不患寡?怎么能夠完全平均?平均主義既不合理,技術上也從未實現過。
第二,這種打碎,第一步只是從名義上,實際運行里還有“軟著陸”的過程,比如:DRG/DIP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襲歷史數據,有醫院巧取,但豪奪會出問題,醫保看得見,同業也看得清,如果有人不講武德,特別是不克己奉公的不講武德,就面臨很多被舉報、被查處的風險,需加小心。
第三,醫保待遇支付,或者說,醫保支付,在形式是“錢貨對板”“醫保現付、醫療現收”,原來各家醫院“搶在手里一塊蛋糕”可以快吃慢吃、先吃哪一塊再吃哪一塊,一年內吃完或者前半年內吃光。現在雖然不能搶在手里了,也是每日開張營業,及時統計運營數據,不斷糾偏回歸。
第四,伴隨GBI、醫保信息平臺發揮作用的,圍繞“區域總額預算”,醫保、醫療各方都會做基于自己利益特點的分析。伴隨支付改革、監管做實,也會逐步發生醫療服務供方、醫療服務項目的結構調整、內涵變化。適者生存,強者恒強。對此,沒有什么好抱怨的,過渡期總是有限的。
感謝王曉老師對本文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