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管理公司(下稱AMC)轉型久拖不決,國務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下稱信達)終于先行一步。院批
來自多個渠道的復信消息證實,國務院近期已批復信達的達轉兜底轉型方案。
在這一最新方案中,型億信達將復制工行、問題農行財務重組的資產模式,與財政部共設“共管賬戶”,財政將信達歷史上形成的國務2000多億元巨額掛賬損失剝離至此賬戶,存續時間初定為十年。院批另外,復信信達所欠數百億元央行再貸款也將停息掛賬。達轉兜底
AMC轉型討論經年,型億方案幾易其稿,問題一直難產,資產最后剩下一個技術問題,即財政如何補償AMC的巨額掛賬損失。
成立于1999年的四大AMC(華融、長城、東方、信達),是以央行再貸款和定向發行金融債的方式,對口承接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巨額不良資產。四家AMC掛賬的政策性不良資產損失合計至今仍高達約1.4萬億元,與十年前對口接受的不良資產規模幾乎持平。
引入“共管賬戶”方案后,財政部不需要立即支付現金化解損失,而信達的財務報表將變得干凈甚至“健康”。財政部將作為惟一股東推動信達改制,完成商業化轉型,進而引進戰略投資者、擇機上市。
據信達人士透露,改制后的信達股份公司有望在年內掛牌。在完成財務重組之前,信達暫不引入建行作為戰略投資者。此前的轉型方案,曾探討由建行注資200億元持股信達49%的可能,終因信達的資產當時難以定價而暫緩。
其他三家AMC是否也能如法炮制?“最多是信達、華融二家,財務狀況最差的兩家AMC不可能跟進。”一位銀監會人士強調。本刊記者亦獲知,不良資產處置進展最慢的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由于商業化轉型比較困難,已經轉而尋求成為一家政策性的資產管理公司。
“如果不盡快商業化轉型,建設激勵機制以改善人員結構,都無從談起。”一位AMC人士談轉型的緊迫所在,急于擺脫當前財政部“收支兩條線”、事事需報批的管理模式。資產管理公司是否能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則是另一個巨大的問號。
中國式安排
“如果能以這種方式剝離掛賬損失,大家也都可以照搬。”來自其他AMC的人士不無羨慕之意。
這一轉型方案的改革路徑是:剝離不良資產進行財務重組,清理資產負債表;股份化擇機引進戰略投資者;IPO上市補充資本金。2009年10月獲批先行轉型的信達,迄今具體方案數易其稿,今年5月上報國務院并獲批的方案,新意之處就是采用了“共管賬戶”。
“財政一下子拿不出來這么多錢化解損失”,業內人士解釋稱,因此沿用了“共管賬戶”模式這一中國特殊的制度安排。
為完成財務重組、股改上市,工行、農行在剝離不良資產時,分別與財政部建立了損失類貸款2460億元、8000多億元的共管賬戶,未來靠多種渠道核銷,包括后續可以獲得的部分所得稅退稅、財政部的股本收益、不良資產回收現金等,也不排除財政部減持少量股權方式。
因此“共管賬戶”的本質,是用未來的收益來還當前的欠賬,做法是將剝離的不良資產置換成優質資產,變成持有財政部的等額付息債券,財政部以未來獲得的分紅、所得稅等歸還。
信達、華融、東方、長城四家AMC相繼成立時,每家資本金100億元,財政部為惟一股東。成立之初,從工行、農行、中行、建行按賬面值接收1.4萬億元不良資產,四家AMC從央行獲得6041億元再貸款,又對四大國有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共發行8110億元金融債券,由財政部擔保,期限均為十年。
2004年,為配合國有銀行股改上市,在第二次大規模不良資產處置時,央行向AMC再次提供了為期五年的6195億元再貸款,用于收購中行、工行、建行、交行等銀行的可疑類貸款,并且明確要按實際中標價格償還本息,超過部分由央行停息掛賬。這部分再貸款的歸還已延期至2012年。
面對上述債務,四家AMC中,有些AMC如信達每年利潤僅夠付息,有些AMC早已連付息的能力都沒有,更莫說償還再貸款及金融債本金,以及在處置不良資產形成的虧損。仿造美國上個世紀90年代成功解決儲貸危機設立RTC 的模式,AMC的設立初衷是存續期為十年,在將不良資產處置完畢后解散,最終形成的損失需要財政買單。
但在中國的現實演變中,AMC們避免了被解散的命運獲得一條生路,財政也將買單的壓力再度留給未來。
又一個十年?
對于“共管賬戶”的償還,財政部將賬戶存續時間初步定為十年,與延期十年的建行持有的信達債券期限一致。2009年9月22日,建行發布公告稱,稱接到財政部通知,持有的2470億元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債券到期后延期十年,利率維持現有年息2.25%不變。
農行“共管賬戶”的償還時間定為15年;工行2005年股改時最初設計共管賬戶存續期是五年,但隨著經濟周期上升及上市后股權大幅升值,工行共管賬戶已經提前歸還完畢。
相較于大型商業銀行每年上千億元的凈利潤,四大AMC中表現最好的信達年利潤不過幾十億元。在十年期限中如何償還2000多億元的巨額掛賬,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近年AMC們利用受托處置問題機構的機會,積極搜集證券、金融租賃、信托等金融牌照,成為另類“金融控股公司”,以期為日后的商業化轉型奠定基礎。
2009年下半年,信達先后重組收購了金谷信托、戰略入股西安市商業銀行,幾近拿到了金融“全牌照”。信達現下設信達投資有限公司、華建國際集團公司、中潤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匯達資產托管有限責任公司、信達澳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直屬公司。
平臺資源雖多,但AMC能否找到恰當的盈利模式始終是一個疑問。截至2008年底,信達商業化業務賬面資本金200億元左右,商業化業務利潤為12億元左右。
因在幾家資產管理公司中業績領先,信達成為國務院批復啟動商業化轉型的第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定位是以處置不良資產為主的現代金融服務企業。接近信達的人士透露,信達2010年第一季度實現利潤約14億元,以此推算,全年預計實現利潤不低于60億元,將是2008年利潤的5倍之多。
“共管賬戶”模式提供了轉型模板,也給其他AMC帶來了壓力。“華融的政策性掛賬也有2000多億元,如果華融的商業化轉型也復制這一模式,何時能償還完畢?華融的盈利能力遠遜于信達。”一位華融人士坦承。華融商業化業務賬面資本金不到150億元,2009年,華融的商業化業務利潤大幅增長,也僅為5億元到6億元。
利潤暴漲背后
分析信達的利潤構成,卻可發現其金融主營業務業績并不突出。信達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裁侯建杭曾告訴本刊記者,稱信達的核心競爭力是為國家提供化解金融風險的專業化服務,將堅持以不良資產處置和問題機構托管清算為主業。顯然,此類業務和經濟周期息息相關,在不良資產和問題機構尚未暴露之前,AMC的收入又來自何方?
信達2010年一季度商業化利潤構成情況顯示,利潤貢獻絕大部分來自于投資收益。今年一季度,信達的投資收益高達15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信貸投資收益主要來自于地產投資,“信達這兩年業績變化非常大,這與其地產業務去年借殼上市有關。”
2009年4月,信達的全資子公司信達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信達投資)重組了“信達地產”(600657.SH),成功借殼上市。信達投資為大股東,持股54.75%。股票簡稱變更為“信達地產”。其中信達投資注入的土地資產中,約有78%是在2001年至2006年間獲得,遂得益于2009年土地市場的明顯升值。
此外,信達地產實質整合了建行早期剝離至信達的一些不良資產項目,如分布于各省市的房地產開發業務。
“不過,這種投資收益初期回報較高,未必可持續。”上述人士表示。
在四家AMC目前尚未處置完畢的政策性不良資產中,大部分是債轉股資產,已然成為AMC最有升值潛力的資產。信達對口建行承接的債轉股資產以基礎設施類為多,且行業分布較好,相較于其他三家AMC,頗有先天優勢。但外界仍未觀察到AMC老本吃盡后的可持續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