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守護神”
■陳一躍 夏澤華
晨曦微露,幕后海軍某旅訓練場,大舞一場演訓活動即將展開。臺起擔負保障任務的走近戰車修理技師寧超恒和戰友正在場邊待命。
潮濕、修理泥濘……寧超恒一邊判斷環境可能對戰車造成的幕后影響,一邊調整遇到故障時的大舞解決預案。
“3號車熄火。臺起”演訓開始不久,走近戰車指揮所傳來消息。修理寧超恒提上工具箱火速奔向故障車輛,幕后鉆底盤、大舞查部件、臺起測電路,走近戰車很快找到故障原因。修理他立即更換了故障零件。伴隨著隆隆的轟鳴聲,戰車重新匯入鐵流。
轉身走下訓練場,寧超恒滿手都是油污。
戰車修理技師都是戰車“守護神”。身處修理車間,他們常年與工具器械為伍,和底盤機油做伴。車間里沒有戰火硝煙,卻依然有激烈的“戰斗”:寧超恒和戰友要在并肩作戰中,讓每一輛“趴窩”的戰車重獲活力。
居于幕后,修理兵的工作總是十分辛苦——
每次檢修車輛,底盤技師董元飛都會在底盤下待上幾個小時。車間內溫度高、氣味重,他檢查管線時顧不上其他,臉上衣服上總是沾滿油污,被汗水一浸就成了“大花臉”。長年累月的作業,讓他的皮膚粗糙。那雙大手長滿老繭、關節粗壯,像老虎鉗一樣有力。
居于幕后,修理兵的工作也會面臨風險——
一次實彈射擊訓練,一門火炮突發卡彈故障。危急時刻,火炮技師孫淼第一時間提著工具箱趕過去,獨自展開檢查搶修。火炮卡彈,稍有不慎就可能車毀人亡,他卻靠著膽大心細化險為夷。每次遇到類似故障時,孫淼都是那個勇于沖鋒的“逆行者”。
居于幕后,修理兵的工作必須耐住寂寞——
雷達技師郜鳳軍還記得,一次訓練中,雷達偵察車收不到信號,他在方艙里一邊試機,一邊進行故障檢測。雷達內有上百條線路,讓人眼花繚亂。郜鳳軍從一個元器件摸到另一個元器件,從一條線路順到另一條線路,最終成功排查出故障所在,讓雷達功能恢復正常。在他看來,耐心細心專心,不厭其煩地將每個不易察覺的癥結解決到位,是一名雷達技師的基本素養。
“誰說‘幕后’不是大舞臺?奮戰在修理車間,我們同樣為戰斗力建設揮灑著青春。”寧超恒感慨。
每一個專業,都是戰斗力的一環,都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堅守在布滿油污的底盤下,戰斗在雷霆萬鈞的火炮旁,還是深耕于交織纏繞的雷達線路中,他們的目標都是相同的,都是在為戰車“保駕護航”。
夕陽西下,一天的訓練結束。當戰車駛出訓練場,寧超恒和戰友卻要轉戰車場開始新的忙碌。
這群修理兵知道,他們的青春將在修理車間飛濺的火花中閃閃發光。這些維修過的裝備,將承載著他們的希望與努力,以更好的姿態奔赴戰場。
戰車修理兵的“工匠精神”
■張飛龍 夏澤華 莫海明 滕春峰
某旅組織野外訓練。陳強攝
沙場上,戰車縱橫飛馳。車間內,工具叮當作響。
對于戰車修理兵來說,他們的舞臺雖在“幕后”,但各不相同的角色,演繹著同樣的精彩——
“快”,是底盤技師的戰斗力。底盤是戰車的“腿”,他們只有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維修,才能保證戰車第一時間奔向戰場。
“險”,是火炮技師的關鍵詞。火炮是戰車的“拳頭”,每天跟暗藏雷霆的炮筒火藥打交道,他們難免會遇到危險,卻總是勇往直前。
“精”,是雷達技師的座右銘。雷達是戰車的“眼睛”,面對精密復雜的線路與部件,他們唯有懷揣一顆精耕細作之心,才能為雷達“把準脈搏”。
今天,讓我們走近戰車修理兵,見證他們的“工匠精神”。
底盤技師——
讓戰車重新在戰場飛馳,一刻也耽誤不起
南國秋日,某裝甲訓練場依舊熱浪滾滾。修理車間內,海軍某旅修理連底盤技師張自銀,正在一輛步戰車底盤下認真檢查。
步戰車方向盤不知為何被鎖死,張自銀要對方向盤下的底盤部件逐一排查,尋找“病灶”。扳手擰、銅錘敲、鉗子掰、儀表測……他時而調整姿勢,時而變換工具,清脆的金屬碰撞聲在車間里回蕩。
底盤下悶熱難耐,才過幾分鐘,張自銀的額頭已冒出汗珠。為了盡快讓戰車重新跑起來,他沒有停下手上的動作,汗水流入眼睛時,也只是抬起手腕擦一擦。半小時后,張自銀終于找到原因,成功排除故障。
與裝甲車打了6年交道,張自銀深知底盤的重要性——這里匯集著關乎戰車啟動的大部分硬件與電氣部件,一旦停止運轉,就意味著戰車“趴窩”。
“底盤是戰車的‘腿’,車行萬里全靠它。所以底盤出現故障時,我們必須以最快速度排除故障,才能讓裝備盡早恢復行動力。”張自銀說。
張自銀還記得那次,一輛戰車在訓練中突然熄火。接到命令后,他帶著兩名戰友火速前去搶修,發現是底盤離合器損壞,需要更換新部件。
更換離合器,說起來簡單,卻要把底盤下的一體化動力裝置先拆下來。該部件管路密集、重量較大,拆裝時需要兩臺吊機協同配合,而且對各個零部件耦合的角度和旋轉力矩都有要求,張自銀也僅拆裝過一次。
“困難再大也要上!”張自銀趴在底盤下開始一點點拆卸。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天色漸沉,維修工作卻遠沒完成。有戰友提議,晚上光線不足,不如等第二天再干。“今晚修不好,明天任務分隊的訓練計劃會被打亂,那就是我們修理兵的失職。”張自銀斬釘截鐵地拒絕道。在他帶領下,戰友們架起探照燈繼續作業。
一體化動力裝置的管路錯綜復雜,稍不注意就可能混淆。借著底盤下微弱的燈光,張自銀將發動機、離合器、變速箱等關鍵部件的管路依次標記清楚,以確保后續安裝能精準到位,不出差錯。
有些零件因損壞變形,卡在底盤里很難取出;有些螺帽因銹蝕難以擰開;還有些零件對安裝力矩有嚴格要求,力度稍大或稍小都裝不上……安裝過程中,各種困難紛至沓來,張自銀和戰友來回琢磨、反復操作。最后,當他們完成作業、拖著疲憊的身體返回宿舍時,天色已微微發白。
“讓戰車重新煥發生命力,一刻也耽誤不起。”對于“搶時間”的關鍵性,二級軍士長董元飛也十分認同。
作為修理骨干,董元飛常常主動承擔各種急難險重的維修任務。一次夜間進攻訓練,一輛戰車突然“趴窩”。修理連杜連長立即帶人查看,判定是某設備損壞導致。
當時,董元飛正在休假,但全連只有他曾在修理廠觀摩過該部件的維修過程。考慮到董元飛就在駐地附近,杜連長思索再三,還是撥通他的電話。“我現在就過去!”了解情況后,董元飛二話沒說,連夜趕到演訓場。
董元飛心中清楚,訓練正進行到關鍵時刻,每輛裝甲車的狀態都可能影響大局。“必須趕在明天演訓任務展開前,把這輛車‘救’回來!”他操起工具與時間賽跑,經過10多個小時連續奮戰,成功將故障排除。
“看到戰車重新在戰場上馳騁,我就心滿意足了。”面對戰友們的稱贊,董元飛笑著說。
火炮技師——
保證“鐵拳”出擊,必須具備敢于直面危險的勇氣
破障分隊清除障礙,打通道路;兩棲突擊車對岸灘“敵人”進行火力壓制……前不久,一場實戰背景下的戰術訓練中,該旅官兵駕駛戰車沖鋒陷陣,在演訓場上縱橫馳騁。
戰斗中,火炮對“敵”碉堡及堅固防御工事等多個目標實施火力壓制。
在火炮技師王鋒眼中,火炮是戰車的“拳頭”,是克敵制勝的利器,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操作不當,火炮很有可能成為危險的來源。火力“鐵拳”的鍛造,離不開他們在戰車“背后”的沖鋒與堅守。
那年,該旅炮兵營進行實彈射擊,一門火炮突然“啞火”,正在伴隨保障的王鋒立馬上前查看情況。
王鋒小心翼翼將未爆彈后面的藥筒取出。然而,就在拿出藥筒的一瞬間,他發現藥筒側后方竟然有一部分冒著煙!那一刻,王鋒知道,如果立即放下藥筒撤離,萬一發生爆炸,火焰會把前面的彈藥一齊引爆,整臺炮車就全毀了。
王鋒冷靜迅速地權衡實際風險和操作可行性,很快作出抉擇——他小心謹慎地捧著冒煙的藥筒,一步一步向處理區走去。
“雖然藥筒爆炸的概率較小,但我依然很緊張,手心里全是汗。”回想起當時的場景,王鋒心有余悸。
多年與火炮打交道,王鋒不止一次地向險而行,也一次次成功化險為夷。
那次實彈射擊,某車炮手在裝填時發現操作比平常遲滯一些,覺得可能是某個零部件生銹導致,并不影響訓練。然而,王鋒聽到車長反饋后,果斷要求該車停止射擊,并立即登車檢查。
經過一番排查,王鋒終于發現問題所在,原來是前一發炮彈的“彈袋”脫落了一小部分,卡在膛線內——由于體積較小,不認真檢查很難發現,但如果不及時取出,后續炮彈在炮管內運動受阻,就會有炸膛的危險。
判定情況后,王鋒立即拿出工具,一點點把卡在膛線內的“彈袋”碎片取出來,也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事故。
“盡管維修火炮時存在一定風險,但作為一名修理兵,必須具備敢于直面危險的勇氣。”二級上士孫淼也十分清楚火炮的重要性。
那次訓練,一輛步戰車主炮突然“卡殼”,不得不暫時退出戰斗。車長向修理分隊求援,孫淼立即趕來檢查,發現有一枚炮彈被卡在炮閂位置,影響到后續的裝填與擊發。
炮閂內,炮彈已經被擠壓得有些變形,很難取出。孫淼知道,如果方法不當,不僅可能使炮彈越卡越緊,還可能因為操作力度過大造成炮彈爆炸。
孫淼并沒有因此感到慌張。心中回想著老班長總結的“火炮快速排退彈方法”,他很快想到解決方案,利用不同工具相互配合,通過“外力”與“巧勁”結合的方式破解難題。
方艙內空間狹小、非常悶熱,孫淼彎著腰忙碌不停:先用扳手、螺絲刀等工具沿縫隙一點點撬開炮管,尋找有利角度用“抓彈沖擊器”展開沖擊,移出一點距離后,用小榔頭在安全力度范圍內輕輕敲擊,再夾住彈體進行活動……
大大小小的工具,在孫淼手中靈活舞動。經過兩個多小時緊張作業,炮彈終于被成功取出。此時,滿頭大汗的孫淼才注意到,因為各種工具長時間在手中摩擦,他的手上已經被磨出一個血泡。但看到戰車重新投入戰斗,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堅守在火炮維修崗位上,孫淼和戰友一直將提高修理質效與安全性,作為研究的方向。連隊技術骨干結合自身實踐經驗,總結歸納出《火炮常見故障排除方法》《火炮應急故障排除手冊》《火炮快速排退彈方法》等教案規程,自主研創一系列火炮維修工具,有效提高了火炮維修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一次次檢修火炮故障,一次次處置實彈射擊險情,火炮技師們用自己的勇氣、智慧和實力,有力保障了戰車的每一次“鐵拳”出擊。
雷達技師——
尋找故障點,需要精耕細作的鉆研精神
“這兩種雷達的信號處理器是有差別的,它們工作的電路圖,有相似也有不同……”某雷達修理工房內,雷達技師郜鳳軍正在向年輕戰士講授專業知識。
講解到最后,看著年輕戰友,郜鳳軍語重心長地說:“修理雷達,沒有捷徑可走。我們只有下功夫去學習摸索、熟悉雷達的工作原理,才能走進它的‘內心世界’。”
從事雷達修理工作10多年,郜鳳軍十分了解雷達的使命之重:捕捉目標、校正目標、識別目標、測量距離、觀測氣象……雷達就像戰車的“眼睛”,擔負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職責。
這讓他既為自己的崗位自豪,也感到來自專業領域的巨大壓力——
雷達是高精度儀器,對維修人員的專業基礎要求高;雷達內部電路復雜、邏輯性強,模塊化設計往往一環扣一環,維修時一旦失誤,很容易造成二次故障……
郜鳳軍還記得,剛接觸雷達維修專業時,為熟練掌握理論知識,他把雷達各部件的電路圖都認真繪制了一遍,以確保對每個零件都了解、每條電路都清楚。一次次實踐磨礪,讓他的維修保養技能日益精進,也養成了清晰縝密的邏輯思維。2016年,郜鳳軍在上級單位組織的一次創破紀錄比武中,一舉奪得專業第一名。
然而沒過幾年,隨著該旅換裝新型雷達裝備,郜鳳軍又遇到了挑戰。
新雷達的部件組成、操作使用與之前的雷達截然不同,他不得不做回“小學生”,開啟一場全新的求知之旅。
那時,某新型雷達偵察車列裝不久,整個雷達修理班對新裝備的學習認識還處于起步階段。面對雷達不時“耍小脾氣”,甚至直接“罷工”的情況,班里有戰士打起了退堂鼓:“要不就返廠修吧?”
聽到這話,郜鳳軍嚴肅地說:“這樣的想法要不得!一碰見故障就想著返廠,真要是上了戰場,還有時間讓你返廠維修嗎?”
“新舊雷達雖然操作方法不同,但核心工作原理是相通的。只要沉下心來刻苦鉆研,我就不信咱們搞不定它。”就這樣,郜鳳軍帶頭扎進雷達偵察車,開始夜以繼日地研究新裝備。
面對密密麻麻的雷達線路,郜鳳軍曾花費數個小時,只為測試線路是否通電正常。拆卸雷達部件、萬用表檢測電路、示波器查看信號……憑借多年積累的維修經驗,他根據雷達狀態展開了一系列檢測調試。
在郜鳳軍帶動下,班里的戰友們一個個都“鉚”在戰車里,觀摩并實踐如何給雷達“看診把脈”。
“找故障點,需要高度的耐心,更需要精耕細作的鉆研精神。”雷達技師柯乙鶴說。
柯乙鶴還記得那次,雷達顯示器的某個鍵盤按鈕突然失靈。得知情況,他立即趕到裝備所在場地,打開操作臺,用萬用表挨個測試不同線路的通電情況。
等到柯乙鶴將一根根線路檢測完畢、做好標記時,時間已經過去近一個小時。他終于找到接觸不良的線路,將其重新焊接好,成功排除故障。
“接線只需要幾分鐘,找到斷開的線路卻可能耗費數小時。”柯乙鶴感慨,“如何在復雜精密的雷達部件中學會‘聚焦’,是對雷達技師最大的考驗。”
近年來,憑借在雷達維修崗位積累的經驗,郜鳳軍、柯乙鶴等雷達技術骨干一方面編寫操作流程,對雷達專業工具進行改裝創新;另一方面通過現地講解、“一幫一”帶教等方式,培養出許多專業能手——
為了給雷達“把準脈搏”,戰士王昊林對裝備展開“全面體檢”,終于找到引發故障的虛接線路;戰士梁仁煜主動申請同時學習掌握兩臺雷達車,通過對比兩臺不同裝備,進一步強化自身專業基礎……
看到雷達維修的人才隊伍日益壯大,郜鳳軍內心十分欣慰。
“我很高興大家的雷達修理能力越來越強。”郜鳳軍說,“我們的能力越強,平時雷達的保養水平越高,關鍵時刻雷達的運行狀態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