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兩會,人民日報代表委員聽取“兩高”工作報告時,法治不少人都有一個習慣——數掌聲,量人然后分析掌聲背后的秤上含義。多年來,人民日報大家有一個共識:掌聲最多的法治地方,往往就是量人最能體現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地方。
9日,秤上代表委員聽取“兩高”報告。人民日報連玉明委員在現場也留心數了數,法治他發現兩個報告共獲得掌聲24次,量人其中7次為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響起,秤上6次為維護正義、人民日報引領風尚的法治案件或規定響起。
“這些掌聲,量人是對‘兩高’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法治觀念的認同。” 連玉明說,代表委員最懂人心,他們了解民意,也代表人民群眾評判執法優劣、表達內心期盼。
司法領域的門檻較高,但絕非小圈子的游戲,法治價值指向必須是公道人心。公平正義就是人民群眾心里的那桿秤,是非總能稱得出分量。
群眾首先關注的,自然是身邊的突出問題,這也正是代表委員的關切。電信詐騙犯罪猖獗,甚至發生了“徐玉玉”案這樣的悲劇。劉慶峰代表認為,嚴厲打擊電信網絡犯罪是保障公民權益的重要措施;“以權減刑”“提錢出獄”之類高墻里的腐敗嚴重破壞法治信仰。秦光蔚代表說,檢察機關必須堅決糾正違法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維護法律尊嚴。“小官巨貪”“微腐敗”等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職務犯罪,人民群眾反映強烈,不少代表委員建議反腐敗繼續向縱深推進,用公正嚴明的司法,讓權力不能任性……
在人們關于正義的樸素情感里,天理、國法、人情三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在情理法中找到平衡點,需要司法更加精細化、科學化。“看到報告中‘滿足群眾多元司法需求’的表述,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婚姻家庭案件中的孩子們。”趙國祥代表的專業是心理教育研究,他發現以前的婚姻家庭案件,大多就事論事;而最近正在探索的家事法庭,則更注重通過判決或其它方式修復家庭關系、關注人的心理需求。“這符合我們‘勸和不勸離’的社會文化,維護了婚姻家庭和諧穩定,我樂觀其成!”趙國祥代表說。
法治要成為信仰,司法就不能止于揚善懲惡,更要樹立規則、引領風尚。今年的報告,讓人眼前一亮:“醫生電梯內勸阻吸煙案”“朱振彪追趕交通肇事逃逸者案”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兩個案例曾廣受關注,輿論場眾說紛紜,最后,司法判決一錘定音,讓維護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行為受到鼓勵,讓見義勇為者敢為。現場聽取報告的代表委員同樣報以熱烈的掌聲。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掌聲給我們一個最重要的啟示是,司法同樣需要“以人為本”,法治總要在人們生活中那些常情、常理、常識的執守里實現成風化人,成為全社會的信仰。正如人們常說的:“法安天下,德潤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