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居住的歐洲港人,大多都有光顧過壽司店。吃壽
吃日本料理,司店都是歐洲思鄉的一環。因為日本文化長年在香港流行,吃壽壽司和刺身都成了港人飲食重要部分。司店來到歐洲,歐洲除中餐外,吃壽都會搜搜附近那裡有壽司店,司店然後找一個周末去試試。歐洲一個迴旋盤上的吃壽一碟碟不同顏色碟子的壽司,中間站著幾名師傅。司店等候入座時,歐洲你已仔細聽聽他們是吃壽在講日文,還是司店四川或蘭州口音的普通話,再決定是否還排隊。侍應多是亞裔,或有幾個兼職的當地人或東歐移民。在壽司店講德文,在德國餐牌上選擇平常在香港愛吃的,都是嶄新的體驗。在座位上,靜觀鄰座當地人用筷子的手勢,發現很多應該是常客。雖偶有一兩枱要用刀叉,但大多數起筷熟能生巧。
居歐港人,最不理解是當地人常問自己是否愛吃壽司,又或是家鄉是否每人都吃壽司。大部分歐洲人,總搞不清東亞國家。日本歷史源遠流長,比歐洲史長不知多少。這個民族與西方接觸,近代的可數到1852年美國船長佩里(Matthew C. Perry)的叩關。這位與黃秋生同姓的軍官,當年從美國東岸出發,路經C朗拿度家鄉馬德拉島、曾流放拿破崙的聖海倫娜島、印度、新加坡、澳門,最後抵達江戶灣,亦即現在的東京灣。這事件被視為日本現代化的開頭,也使日本人認真面對歐美崛起的挑戰。之後,日本開始西化,日本人也出國學習,也開啟了日本和西方人的接觸。百多年後,雖然日本動畫和科技聞名歐美,但西方人對東亞仍認知淺薄。而香港人接觸歐洲,數到1842年的《南京條約》,比日本還早十年。
2006年,倫敦一間連鎖壽司店,更成為前俄羅斯特務利特維年科被毒殺的其一現場。據調查,這位流亡英國的特務,被兩位來自俄國的情報人員約到那壽司店見面。那天,後兩者已帶同毒劑,想在大家吃壽司時下毒,但不知何故不成功。兩周後,這兩名特工再把利特維年科約到酒店,請他喝茶,之後他就急劇中毒,全身潰爛,三周後身亡。那家壽司店,無辜變了兇案現場,之後也探測出輻射。從此在歐洲吃壽司,也蒙上一層陰影,令人想起這件震驚的事。在德國一角的壽司店,燈光掩暗下坐著兩個神神秘秘的人,總令人猜想背後有何秘密。
不少港人在歐洲也學會包壽司,從此不須再光顧餐廳,還可邀朋宴客。日本料理受不少歐洲人歡迎,會弄壽司,是重要的技能。邀約三五友人坐在露臺,眺望慕尼黑的伊薩河,教他們幾句中文,然後品嚐壽司,成了歐亞文化交流的妙法。之後,他們都會感激你,讓他們知道亞洲文化的精博。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