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昕
騰訊體育訊 昨日的特評乒乓球中國公開賽,爆出一大冷門,許昕奧運冠軍許昕爆冷1-4不敵韓國21歲新秀林仲勛,輸球輿論一片嘩然。不宜其實根本沒必要對國乒主力球員輸1場球,過度做過分的解讀家也解讀。輸球固然令人懊惱,藝術有低但這就是潮期競技體育的殘酷性,世上根本沒有常勝將軍。特評許昕世乒賽打得好,許昕球迷贊他是輸球“人民藝術家”,可大家能理解藝術是不宜需要激情的,那藝術家的過度狀態有高潮肯定也會有低潮。
今天凌晨,解讀家也乒聯官網出了一篇文章,藝術有低介紹新主席改革公開賽的功績,說是男單世界前50名,有47人都來深圳參加這次公開賽了,德國人托馬斯-維克多此時,頗有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豪邁。但公允地看,這樣對待運動員,實在有些損。
現在的公開賽有幾大怪現象,一幫20歲左右的新人、甚至00后的新人世界排名沖進前20甚至前10,公開賽成為前幾號種子。很多世界冠軍、奧運冠軍,卻不得不從資格賽打起。日本隊等乒乓球新貴,大小比賽都蜂擁而至大搞人海戰術,老將們不得不頻繁跟著參賽,接受不斷被挑戰的現實。國際乒聯新的積分和排名規則,要求所有在役球員必須頻繁參賽,否則世界排名就掉得很快。
頻繁更換比賽用球、大幅度更改規則,國際乒聯最近在做很多不利于老將保持運動壽命的事。按照以前的節奏,世界冠軍、奧運冠軍,一般的公開賽并非都參加,白金級別的賽事是挑著參加。個別明星球員,賽事組委會如果不報機票錢、適當給點出場費,他還真不愿意來。從球員本身的角度說,他是老將就不可能隨時保持很高的狀態,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也會規避風險暫時高掛免戰牌一段時間。
當然,競技運動的普遍規律還是是推陳出新。接近30歲的成名老將,被外協會20出頭的生猛新人爆冷擊敗,想想也很正常。國乒的廣大球迷中間,有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國乒主力輸一場外戰就是天大的事,我們的主力參加國際比賽,就必須“吊打”對手才過癮。乒乓球之所以有這么好的影響力,不僅是中國隊強大,世界上有很多地區的人們都很喜歡這項運動。要論傳統說基礎,歐洲的瑞典、德國,亞洲的日本、韓國,都底蘊深厚,別人過好幾年涌現一兩個好苗子,正常。
許昕輸這場球,就是狀態不好。中國隊評價一名主力的動態水平,是以大賽發揮為基準的,這次的比賽充其量只是一站公開賽而已。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國乒主力,遇到外協會的球員就必須一直連勝不輸,偶爾輸一場球對他們自身也是一個調整和觸動。為什么國乒一遇大賽,都習慣賽前進行較長時間的封閉訓練?為的就是階段性解決問題,將球員的狀態盡量調整到最佳。所以近20年,國乒在世界三大賽的舞臺上很少輸球,拿冠軍能拿到手軟。既然把藝術家的帽子送給了許昕,就要允許藝術家偶爾低潮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