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9日)國家文物局舉行新聞發布會,水下考古向社會公布南海西北陸坡明代沉船深海考古、挺進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和甲午沉艦水下考古項目的深海絲綢最新發現和成果。
龍泉青瓷之多為水下考古之最
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半島東側圣杯嶼海域。再現之路目前已探明沉船遺址水深約30米,海上主體區域殘存有木質船體和成摞擺放的水下考古船貨堆積,范圍約300平方米。挺進經水下考古發現,深海絲綢元代沉船船體殘長約16.95米,再現之路最寬處保存約4.5米,海上殘存9道隔艙板和10個船艙,水下考古單層板結構,挺進發現桅座、深海絲綢龍骨板以及舭龍骨等船體結構。再現之路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梁國慶:經過我們2022年和2023年的海上發掘,已經完成了船貨的全部提取,其中99%都是龍泉青瓷。這次發現龍泉青瓷,應該是目前沉船中發現的數量最多的。這條船上也發現了一些船上的導航,還有生活的一些材料,例如測深鉛錘、海船的海燈,為未來我們深入了解這個船上的生活,包括進一步深入了解這條沉船,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
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目前已發掘出水文物約1.7萬件,其中龍泉青瓷數量達到1.6萬余件,器形包括碗、盤、碟、盞、洗、缽、香爐和高足杯等,年代為元代晚期,為典型的外銷貿易瓷。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 孫鍵:圣杯嶼沉船的考古,它反映的是元代時期中國龍泉窯瓷器的一個輸出。這個在我們以前所做過的沉船當中,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而龍泉窯產品也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中國第一次或者說第一個中國對外輸出的世界性產品。
圣杯嶼沉船重現了元代晚期龍泉青瓷外銷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近幾年我國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對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等具有重要價值。而這次水下考古發掘,通過科技創新、設備改良實現了低能見度下水下考古精細化發掘,極大提升了我國水下考古發掘技術水平。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梁國慶:我們首次在這種低能見度下,實現了水下整個遺址的三維攝影高清影像的提取,包括我們水下的一些原位加固技術,在國內也是屬于開創性的。對整個沉船的一個發掘精細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水下考古十年 探尋甲午海戰終始之地
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山東、遼寧兩省的文博單位,從2014年起持續開展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工作,在黃海北部甲午海戰主戰區確認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
甲午沉艦水下考古項目領隊 周春水:甲午沉艦我們從2014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了今年,大概有十年的時間。工作的內容,包括確認它的準確位置,進一步摸清它在泥里面的保存現狀。到目前這一步,我們已經把這個工作做完了。
從2017年開始,甲午沉艦水下考古研究人員,在威海灣原北洋海軍基地附近,通過水下考古調查,結合造船檔案和戰爭檔案等研究,陸續發現定遠、靖遠、來遠三艦。
目前,水下考古已探明威海灣內甲午沉艦遺址水深6~10米,遺址分布面積850~2100平方米不等,未發現完整艦體,僅存的遺物呈散落分布狀態。發掘出水遺物包括船體構件、船員生活物品和武器彈藥等,其中,定遠艦于艏部主炮區發現并成功提取整塊重達18.7噸的防護鐵甲板;靖遠艦于舯部發現2箱完好的37毫米哈乞開司炮彈、艏部發現1枚210毫米主炮開花彈;來遠艦發現鏨刻有“來遠”銀勺、2塊寫有“來遠”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
甲午沉艦水下考古項目領隊 周春水:每個軍艦都有比較重要的文物出水,其中黃海北部的致遠艦,我們是發現了寫著致遠艦篆書的餐盤。還有發現致遠艦大副陳金揆的單筒望遠鏡。當然還有其他比較重要的一些武器,其中一個我們從黃海北部的致遠艦上,發現一個方形的舷窗。那個玻璃拿起來就看見龜裂狀,證實當時的海戰比較慘烈。另外那個黃海北部的那個經遠艦的遺址,里面也找到很多那種殉爆的子彈。
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填補了中國海域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空白。其考古成果對于推進甲午戰爭研究、沉艦遺址原址保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臺央視記者 張昕 黃一宸 康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