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交通不便宣傳不足,藏在深閨廣東七百余處摩崖石刻巖畫“藏在深閨”被遺忘
南都訊 記者賀蓓 通訊員岳洋 張慧廣東700余處摩崖石刻巖畫藏在深閨人不知;人們對“環珠江口文化圈”史前海洋文化遺產的交通認識還不夠;中國三大城市群中,唯獨粵港澳大灣區內沒有自己的不便不足百余綜合性海洋博物館。民進廣東省委有提案建議推進“環珠江口文化圈”打造海洋文化新高地,宣傳建議建設“伶仃洋海納百川博物館”;同時以摩崖石刻為主線,廣東建設大灣區史前海洋文化遺址游徑公園體系,處摩樹立嶺南文化IP。崖石遺忘
現狀:廣東700余處摩崖石刻巖畫藏在深閨人不知
“環珠江口文化圈”文化底蘊深厚,刻巖文化脈絡清晰,畫被文化資源豐富,藏在深閨文化體量充沛,交通有條件打造海洋文化新高地。不便不足百余民進廣東省委《關于推進“環珠江口文化圈”打造海洋文化新高地的宣傳提案》認為,由于歷史偏見根深蒂固,廣東上到學界、處摩政界、文化界、教育界,下到商界和民間,都沒有直面本土的海洋歷史文化,對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認識還停留在西方人的世界里。
“社會各界對海洋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興趣也集中在近現代部分,只有少數學者對最寶貴的史前海洋文化和海洋非遺有潛心研究。”提案認為,對“環珠江口文化圈”史前海洋文化遺產的認識還停留在學術層面,文化產業整體滯后于經濟發展。
提案指出,而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廣東登錄屬于石窟寺與石刻類的不可移動文物共769處,是全國摩崖石刻巖畫最多的省份,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1處,內容包含題詩、題名、題字、銘記、地界、官衙文告、洪水標志和革命標語等,上下綿延6000年,是廣東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對補充和訂正歷史文本有重要價值。這些摩崖石刻分布在20個城市88個縣級以上行政區的寺廟堂洞,或懸崖峭壁,或危峰兀立的山川,沒有交通路線將其串珠成鏈,沒有宣傳渠道使其家喻戶曉,其中很多已被遺忘。
建議:
以摩崖石刻為主線
建設大灣區史前海洋文化遺址游徑公園體系
“中國三大城市群中,長三角有上海的中國航海博物館,京津冀有天津的中國海洋博物館。唯獨粵港澳大灣區內沒有自己的綜合性海洋博物館。”提案建議,在珠海橫琴中心溝圍墾農場舊址建設“伶仃洋海納百川博物館”,舉辦“伶仃洋海納百川文化論壇”,把文化“硬件”建設與文化“軟件”建設結合起來,既可與橫琴南部文旅產業成功范例長隆海洋王國相呼應,又能填補史前海洋文化研學空白,重建中國海洋文明全景發展史。
提案建議,以摩崖石刻為主線,建設大灣區史前海洋文化遺址游徑公園體系,樹立嶺南文化IP。建議粵港澳三地加強合作,參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做法,有重點、分批次結合周邊區域建設遺址公園,構建大灣區文化遺址公園體系,將遺址的保護、宣傳與城市公園的休閑、游憩相結合,選取其中的典型代表積極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景式展現“環珠江口文化圈”6000年海洋文化歷史長卷,讓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樹立嶺南文化IP等。
編輯: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