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國內航空公司自8月2日起上調800公里以上航線燃油附加費,航空何適由調整前的燃油每位旅客140元調整為150元。相比之下,附加費外反8月1日起,降內際接部分航空公司的升國國際航線燃油附加費卻在下調。
目前,航空何適國內航空煤油價格已經實現與國際油價聯動,燃油但同樣是附加費外反在國際原油價格下滑的背景下,燃油附加費為何“外降內升”?油價與國際接軌為何沒有落實在燃油附加費上?
“齊步走”需徹底接軌
自6月底以來,降內際接盡管WTI原油期貨價格開始觸底回升,升國但6月、航空何適7月價格整體在90美元~100美元之間震蕩,燃油大大低于4月份約114美元的附加費外反年內最高價格。
記者采訪了解到,降內際接從航油定價角度來看,升國根據發展改革委7月出臺的航油市場化定價機制,8月起航油出廠價由新加坡航油進口到岸完稅價和貼水兩部分構成,且不超過新加坡市場進口到岸完稅價。
而最近一個月期間,新加坡航油價格的確呈震蕩上升趨勢,7月平均價格為129美元/桶,相當于國內航油完稅價約8000元/噸,國內航油價格提升確有依據。8月1日,發展改革委公布的8月份航空煤油進口到岸完稅價格為每噸7768元。
在此背景下,國際航線燃油附加費為何可以下降?
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鄒建軍說,國內航油采購價格仍然高于國外。從國航的運營數據來看,6月份航油采購均價為7654元/噸,其中,國外航油采購均價為人民幣6914元/噸,而國內航班航油采購均價為8090元/噸,且今年以來一直呈上升趨勢。
航空公司需珍惜“比較優勢”
在高鐵故障頻發、動車追尾事故的影響下,旅客的消費心理逐漸偏向民航。部分旅客認為,動車和高鐵的故障頻發,讓航空公司在市場競爭時有了提價的“資本”。
來自藝旅咨詢的報告稱,7月底京滬航線運力份額觸底反彈,7月整體呈現V形走勢,京滬航線的平均票價水平和客座率近期穩步回升。
長江證券研究報告指出,京滬高鐵發生故障頻率超過預期,高鐵對航空分流作用將有明顯減弱。航空票價近期再度上漲,加上航空旺季到來,許多與高鐵重合的航線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局面。在供給偏緊的狀況下,航空公司在旺季有望實現量價齊升。正是旺盛的市場需求支撐了航空公司從容地上調燃油附加費。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市場高鐵與航空的競爭將在未來5~10年存在。隨著高鐵運營的逐步穩定,航空公司需更加珍惜其“比較優勢”,提高航空服務的性價比。
事實上,單純依靠征收燃油附加費,只能覆蓋航空公司60%至70%的燃油成本。且過高的燃油附加費還可能產生消費“擠出效應”,迫使旅客選擇其他交通工具。
因此,在新的航油定價機制下,國內航空公司還需主動做好成本控制,提升成本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學性,在市場需求、旅客承受力和價格之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