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無根電子信息產業是從代工開始的‘拿來’的產業,缺乏自主創新的中國總經科技基礎,國家應開展大科學工程。電科代表大科”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傳統的理熊代工模式已經或正在被新興國家取代,而下一代先進的群力技術和產品又不在我們手上,這種狀況不改變,開展未來我們還將是學工代工。”全國人大代表、程解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決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熊群力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說,業問“我國的無根電子信息產業亟待創新,否則占到1/5的中國總經產業將是一個無根的產業。”
開展大科學工程 解決“無根”問題
國家應從制度上鼓勵和加強原創性、電科代表大科基礎性、理熊前沿性的群力科學研究和探索。
熊群力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是從代工開始的“拿來”的產業,缺乏自主創新的科技基礎。他說:“我們很注重現實生產力,看重技術對經濟的現實推動力,忽視了對產業持續長遠發展的考量。現在很多國家或行業重大科技專項更多還是技術性專項,在科學方面的著力不夠。”同時他還指出了當前在科學創新方面存在的浮躁現象。
針對這種現狀,他提出要開展大科學工程,建議國家應從制度上鼓勵和加強原創性、基礎性、前沿性的科學研究和探索。
在他看來,開展大科學工程首先認識要到位,尤其是國家乃至產學研各界領導者的認識要到位。從歷史上看,僅有的兩次科學革命,就引發了無數次的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引領著人類社會經濟迅猛發展。
“總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沒有科學的基礎是不行的。產品、產業、消費品可以靠拿來主義,科學不能靠拿來主義。”熊群力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
優化科技投入 提高質量效益
國家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更應關注科技投入的質量和效益。
熊群力說,雖然國家持續不斷地加大科技投入,去年我國中央財政的科技投入占到12.7%%,今年又安排了10.4%%的增長,但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更應關注科技投入的質量和效益,加大對重大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的投入和引導。
作為軍工電子的國家隊和電子信息產業生力軍的高科技企業集團,“我們更注重去做一些對國家長遠發展有利的、打根基的事情。今年,我們集團總部直接的科技投入至少是往年的一倍以上,但在此前提下,我們更加強調投入的質量和效益。”熊群力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去年我們提出科技創新體系要重構的概念,對集團內部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今年又加強了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引導,對一些研究項目在方向上作了重大調整。”
熊群力表示:“我們還把一部分特別優秀的頂尖人才(集團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和首席專家)適當集中起來,向這個方向布局。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正在建設與中科院、高等院校甚至國外研究機構聯合的互動開放式創新尤其是原始創新平臺。我們正處在大科學時代的十字路口,集中有限資源選擇何種方向突破、何種重點技術突破,如何運作優勢資源與國外先進同類資源攜手共進,在科技產業的制高點占有一席之地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國防建設的角度,熊群力提出要特別重視國防武器裝備的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他說,一方面,我們的武器裝備必須要以自主創新的科技能力為支撐。另一方面,要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我軍未來作戰體系的基礎,更是信息化高科技戰爭決勝的先決條件。
在民品方面,據熊群力介紹,中國電科也在改變過去相對分散的產業布局,加大投資,在安全電子、軟件和信息服務、基礎裝備、電子元器件以及與高端信息技術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發力,我們要干的事很明確,就是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加強布局,發揮好共和國長子的作用,不與民爭利。既推進軍工技術的民用化、產業化轉移,也注重將一些民品產業的新技術、新產品逐步引入國防武器裝備建設里面去,促進軍民融合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