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變遷。南方碾壓
有兩件事,北方版圖讓人們突然意識到中國經濟格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中國
一件是經濟剛公布不久的科創板首批名單,9家企業,生變南方占據8席,南方碾壓北方僅占1席。北方版圖
一件是中國此前公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排名,前十城市中,經濟南方占9席,生變北方只有北京1城入圍。南方碾壓
這些具象的北方版圖變化反映在經濟數據上,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任志武算過一筆賬,中國2018年上半年南方經濟在全國經濟的經濟比重已經上升到62%,相應的生變北方占比下降到38%。
在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南北經濟份額幾乎旗鼓相當。
40年變遷,南北經濟的天平已經越來越傾向南方。
人和錢都在往南流
中國南北經濟差距,在越來越多場景下被提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稱,過去我們經常說中國經濟發展東西差距大,但實際上,經濟南北差距也非常明顯,最北的東北和最南的深圳,經濟發展有著明顯差距。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去年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6次報告——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顯示,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臺北、廣州、北京、天津、蘇州、南京、武漢。北方只有北京、天津2城。
大型招聘網站——智聯招聘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19屆應屆畢業生期望就業城市top10,南方城市占據6席,北方城市只有4席,分別是北京、鄭州、天津和西安。
事實上,更多資源流向南方的速度超出人們想象。
人在流向南方。
據澎湃新聞報道,2018年人口凈流入量排名前四的地方分別是,廣東(84萬人)、浙江(49萬人)、安徽(28萬人)和重慶(16萬人),均為南方地區。
在榜單的另一端,人口大省山東、河南分別凈流出20萬人和7萬人,兩省合計凈流出約27萬人。東三省的“領頭羊”遼寧也沒能化解人口流失的問題,2018年凈流出5.2萬人。
北雁南飛,成為中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新現象。
錢也在流向南方。
各地本外幣存款余額,反映了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
2018年1-10月份,全國各城市本外幣存款余額前十中,北方城市依然只有北京和天津,其他8個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南京和蘇州,均位于南方。
從本外幣存款余額增速看,南方城市增速普遍高于北方城市,天津雖然位列總量前十,但增速卻為負增長。北京雖然排名第一,但縱觀整個北方城市表現,略顯孤獨。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近十年各地GDP數據,也給北方敲了一記警鐘。
南方地區以廣東、江蘇、浙江、四川為代表,經濟始終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相比之下,北方山東、河南經濟總量雖然較高,但與南方省份仍有不小差距,近些年山東與江蘇和廣東的差距還在拉大。
曾經在中國計劃經濟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的東北,近十年經濟增長始終排名靠后,遼寧受“擠水分”影響,經濟增速一度負增長。由此,東三省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比重不增反降。
短短幾十年,中國經濟重心已經實現南移。
搶占高質量增長高地
在任志武看來,經濟增速“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占比“南升北降”的現象將持續演進。這是相關各地大力發揮新興產業引領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用的客觀結果,是新一代信息電子、新能源、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產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合肥、貴陽、成都等地大規模集群發展的必然表現。
南北差距拉大,背后關乎“市場”和“活力”。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在市場經濟下,商品經濟意識濃厚的南方地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再加上華南地區的海外華僑資源,以及東南沿海良好的港口資源和營商環境,南方經濟快速發展起來。
南方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從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的經歷看出變化。1985年他第一次來北京時,北京只有國營餐廳,服務態度非常差,而彼時的廣東個體戶餐館已經非常普遍。
有研究指出,民營經濟越發達的地方,越富有經濟活力。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陳劍以廣東為例分析認為,一是廣東創新性經濟優勢明顯,對于全球產業轉移的承受力更強,對于貿易爭端之下的外貿新形勢的適應力也更強;二是中心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廣東超過其他地方。
如今,奧港澳大灣區建設方興未艾,并向世界級大灣區邁進。香港、澳門兩個行政區加上珠三角九市,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相比之下,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并不樂觀。北京一枝獨秀,天津2018年GDP增速墊底,河北近幾年經濟總量先后被四川、湖北、湖南超越,從全國第六位下降到第九位。
回到開篇科創板企業南北數量對比,山東省省委書記劉家義的講話很能說明問題。2016年,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比江蘇、浙江分別低7.7個百分點和6.3個百分點。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山東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
山東的尷尬在于,傳統經濟優勢減弱,新興產業尚未崛起。
北方不少城市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