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10月24日電(林波 張子琪 楊芝)浙江寧波慈城被稱為“江南第一古縣城”,浙江方圓2.17平方公里,千年也被譽為“袖珍小長安”。古縣
作為寧波地區保存最完整、城守最大的半生把最古建筑群,慈城擁有7000年的研究文明史,2500年的美好建城史,2200年的史留建縣史,1200年的下去縣城史,人文底蘊深厚。浙江
今年68歲的千年慈城文史研究者錢文華是研究慈城馮氏家族史的第一人,也是古縣慈城抱珠樓的發現者和慈城歷史文獻、舊照的城守收藏者,更是半生把最“千年古縣城”的守護者,可以說是研究“最懂”慈城的人。
近日,身穿藏青色T恤、灰色工裝褲,面容清瘦的錢文華接受采訪時表示,他研究慈城的目的,是想把最美好的歷史留下去,“若要觸摸一座城的歷史,便需尋找曾在此生活的人,挖掘其人文往事,守護其靈魂與鄉土情,才能守住其根脈。”
錢文華與慈城的緣分,要從慈城藥商文化說起。
“1988年,我陪同從廣州回慈城探親的姚老先生故地重游。他談起自己少年時曾在上海藥行學生意。”錢文華表示,根據其講述,彼時上海和周邊許多城市做藥材生意的人,大多是慈城人。
慈城藥商文化引起了錢文華的關注。于是,他四處尋找資料,研究驗證。
后來,他發現北京同仁堂、廣州敬修堂、上海馮存仁堂、蘇州沐泰山堂等赫赫有名的百年老藥鋪都是慈城人創辦和經營的。
2000年,錢文華撰寫了寧波第一篇研究藥商的論文《慈城——中國國藥業的搖籃》。他說,中醫藥文化,是流淌在慈城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
就這樣,錢文華一頭“鉆”進了慈城歷史中。
在錢文華家中,客廳六個書柜和書房的三排書架全部被藏書填滿。這幾千冊藏書,是他自己購買或托朋友從全國各地“淘”來的。
至今,錢文華已收藏慈城歷史文獻一千余件,文化史料數千萬字,各種圖片舊照(含翻拍)2000余張。
說起慈城,繞不開著名作家馮驥才。正是錢文華,喚起了馮驥才“對故鄉的想念”。
1985年,錢文華在參加一場文學筆會時,得知馮驥才可能是慈城人。1987年4月,錢文華鼓起勇氣,給馮驥才寫了第一封信,寄往天津,告訴他,馮氏祖居五馬橋“花園馮家”找到了。
10多天后,馮驥才回信了。
馮驥才在回信中說:“從來信中深深感受到故鄉人民的感情,也喚起我對故鄉的想念。盡管我從未去過,但我知道沒有那塊土地就沒有我。”
此后,兩人一直保持書信和電話往來。
如今,錢文華與馮驥才已相識30多年,在地方文史研究上也得到了馮驥才的指導和鼓勵。在錢文華眼中,馮驥才“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為人親和、做事認真”,“仿佛是大家心目中的一個老大哥。”
2022年,由馮驥才祖上馮本懷創建的百年藏書樓——抱珠樓重啟面世。馮驥才發出“天下讀書愛書人,共建共享藏書樓”倡議,愛書人紛紛響應。
而當時,距離“發現”抱珠樓已過去17年。
事實上,早在2005年,錢文華便已考證出抱珠樓存世。他查閱《慈溪縣城地圖》《溪上遺聞集錄》等大量文獻后,將目光鎖定在慈城始平路6號。為此,他特地拜訪了馮驥才的堂兄馮涵才。馮涵才指出房子的位置,與錢文華的猜測一致。
除了研究慈城歷史外,錢文華還于2004年接手《古鎮慈城》責編,將尋得的慈城最美好的人和事,存留在《古鎮慈城》上。截至目前,《古鎮慈城》總計出版77期,文章總數已有1000多篇,字數超450萬字,照片1000余張。
“背著雙肩包,有事沒事就在慈城溜達的可愛老爺子。”這是很多慈城人眼中的“錢老師”。
“我想把慈城的歷史留下去。”錢文華表示,退休后的他喜歡走街串巷,實地考察、采訪耆老成了他深挖慈城古城歷史的“必修課”,“我想為大家提供最全面的慈城旅游行走指南,任何想研究慈城或來旅游的人,不需要別人引路,都能從中‘挖到寶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