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樅陽出新樅陽縣整合各類黨建資源,縣黨采取“城市+農村”“本地+外地”“非公+農村”“村集體+大戶+貧困戶”等方式,建聯組建產業、盟加行業和區域等不同類型黨建聯盟。氣象按照“組織共建、樅陽出新資源共享、縣黨事務共商、建聯品牌聯創、盟加活動聯辦、氣象黨員聯管”的樅陽出新“三共三聯”運作模式,形成“黨建聯盟+城鄉聯合黨委+龍頭企業黨支部+黨員服務隊+黨員先鋒崗”的縣黨嚴密組織體系,在脫貧攻堅、建聯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盟加充分發揮了引領作用。氣象
黨建聯盟+脫貧攻堅,在消除貧困中改善民生。黨建聯盟精心培育新型市場主體,合力推進脫貧攻堅。全縣共建立產業扶貧園區(基地)79個,省市縣三級龍頭企業8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28個,家庭農場(大戶)1255個。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社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擴大就業容量,吸納更多貧困戶就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保護貧困戶和一般群眾的利益,黨建聯盟牽頭,規范土地流轉程序,簽訂訂單包銷協議,完善利益聯結方式。項目實施主體要按合作資金8%以上比例分紅,分紅所得收入的20%作為村集體專業合作社公益公積金,余下80%部分,村集體和本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再按2∶8分配。黨建聯盟積極爭取縣直有關部門支持,組建44名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專家庫,選派93名科技特派員下村,并在所在地培育1-2名技術骨干,確保每個村配備1名集體經濟發展指導員。推行產業發展技術服務,對產業發展指導員、帶貧主體責任人和實施特色種養項目的貧困戶開展培訓,達到“人有一技之長”要求。
黨建聯盟+鄉村振興,沿共同富裕路邁開步伐。黨建聯盟結合資源稟賦編規劃,融合產業發展謀項目,整合涉農資金增效益,把帶動產業發展、增加集體經濟與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鄉村振興通盤考慮,做實基地、增加效益。全縣立足于生態地理氣候和產業基礎,確定并主攻“白茶、設施蔬菜、花卉苗木、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健康養殖和秸稈綜合利用”六大特色種養業主導產業,麒麟鎮黨建聯盟主攻苗木花卉產業、項鋪鎮黨建聯盟主攻雨具產業,義津鎮黨建聯盟主攻高淀粉紅薯產業,分別編制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經過村級論證、鄉鎮申報、專家評審,2020年,全縣共儲備產業發展項目400多個,投入財政資金1.25億元,撬動社會資本5.15億元。其中,六大產業黨建聯盟共輻射帶動193村次,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671萬元。目前,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全部脫殼消薄,5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增加到14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平均達到8.5萬元。
黨建聯盟+社會治理,為平安和諧景增光添彩。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128個縣直機關、事業單位及相關企業黨組織共同組建區域黨建聯盟25個。黨建聯盟下設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和黨員中心戶,建立起四級聯動的黨建網絡。扎實開展“社區吹哨、支部報到、黨員行動”活動,充分發揮駐區黨員在基層治理中的“領航”作用。平時,主要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組建志愿服務隊等方式,引導在職黨員結合各自實際,定期到社區充當政策宣傳員、民情信息員、文明勸導員、糾紛調解員、工程維修員、安全巡查員等角色。在“雙禁”、疫情防控、抗洪搶險等中心工作中,縣直機關2600多名黨員輪流下沉社區,沖在最前沿。區域黨建聯盟內的所有黨員,均實行積分管理考核和星級考評,作為駐區單位目標責任制考核和在職黨員年度考核的指標之一。(張良南)
稿件來源: 樅陽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