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19日電 (李明非)中國有句古話“沒有金剛鉆,情別攬瓷器活”,鋦瓷匠人說的顏鵬也便是鋦瓷。鋦瓷是力修一門民間手藝,用于修復破損的情瓷器。用金屬“鋦子”將碎片粘合在一起,鋦瓷匠人使瓷器恢復原狀。顏鵬也那些獨具匠心的力修匠人們會把“鋦子”打造成符合破損瓷器的造型,比如蝙蝠、情花卉、鋦瓷匠人昆蟲等,顏鵬也它們都被匠人們賦予了對生活美好的力修祝福。
鋦瓷的情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鋦瓷匠人場景。這門手藝需要高超的顏鵬也技巧和經驗,鋦瓷師傅通常需要多年的訓練和實踐才能掌握這項技術。在新疆“90后”姑娘顏鵬力看來,鋦瓷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近日,記者來到顏鵬力的工作室,打磨聲,敲打聲此起彼伏。伏案工作的顏鵬力正在加熱一塊銅板,她說:“一會要進行淬火,這樣做是為了使銅板更加柔軟,更容易將其變成自己想要的形狀。”
熱愛是堅持的動力
說起顏鵬力的鋦瓷事業,那要追溯到2014年,當時的顏鵬力在網絡上看到原本殘破的瓷器,被鋦瓷匠人修補后,重新煥發出光彩時,激發了顏鵬力濃厚的興趣。她說:“因為以前也沒見過,就覺得鋦瓷好美,在陶瓷上面還能做這種鑲嵌。”從那一刻起,顏鵬力下定決心一定要學習這項技藝。于是,顏鵬力毅然決然遠赴北京,拜鋦瓷名家王振海為師,開始了她的“鋦瓷”之路。
在學習過程中,顏鵬力用心揣摩每一塊瓷片的形狀、紋路,精確的計算和細致的打磨。有時,為了修復一件瓷器,顏鵬力需要花費數月時間,但她從未放棄過。顏鵬力說:“修一件東西,我可能要修五次、六次,甚至更多次,才能修好。我每次失敗的時候,都會問自己是不是又急躁了,是不是因為自己熱愛才選擇走這條路的。”
對縫、鉆孔、打樁、鋦釘……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匠人的細心,有的瓷片特別薄,只能鉆三分之二,一丁點的錯誤都有可能滿盤皆輸。顏鵬力告訴記者自己已經記不清練習時打壞了多少瓷片,常年使用銼刀,顏鵬力的手上布滿了水泡,但她依然堅持著,熱愛著。每天對著火爐和鐵砧,反復錘煉,看著粗糙的金屬材料,逐漸被打磨成自己所需要的形狀,顏鵬力有了些許的成就感。
顏鵬力說:“師傅在教我的時候,不只是從技藝層面去教,而是從一個理念出發,體現生活價值、藝術價值,還有社會價值等等,從不同層面,給我們講解鋦瓷。”要把鋦瓷變為藝術品,僅僅會鋦瓷才是第一步,顏鵬力要走的“鋦瓷之路”還很長。
文化與藝術的融合
古時,鋦瓷是一種謀生手段,時至今日,“鋦瓷”已經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藝術品。有人說,鋦瓷的意義就在于“有痕”,其過程也是鋦瓷匠人的二次創作。這種二次創作讓殘缺變成了另一種美。
顏鵬力拿起一件修復好的瓷器說:“你看這把壺,它表面上是完好無損的,但其實這把壺在出窯的時候,就已經窯裂了,我給它做了一個平鋦釘,又在表面做了一個小荷葉的鑲嵌,使瓷器看著更為精巧。”
多年的練習,那些破損的瓷器通過顏鵬力的修復,鋦釘或如繁星點點,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瓷器身上,閃爍著金屬的光澤,與溫潤的瓷面相得益彰;或似蜿蜒的銀河流淌,順著裂痕勾勒出獨特的線條,讓原本殘缺的瓷器有了別樣韻味。
在鋦瓷屆有這樣一個說法,“二十四樣,一器一法”,意思是說鋦瓷沒有固定的鋦法,所有的創意都取決于器皿的破損紋路。鋦瓷過后,瓷器上的裂痕在鋦釘的連接下,不再是瑕疵,而是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顏鵬力深知,鋦瓷不僅僅是一種修復技術,更是一種文化和藝術的融合。
孤獨與希望交織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鋦瓷這一古老行業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對此,除了修復瓷器,顏鵬力還致力于鋦瓷技藝的傳承和創新,她不斷開發新的文創產品,并積極參與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向更多人介紹鋦瓷技藝的魅力和價值。2015年,顏鵬力在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創業孵化基地申請了自己的工作室,與學校合作開設鋦瓷選修課,培養更多的鋦瓷人才。
顏鵬力說:“我最終的愿望是能夠帶著鋦瓷文化走出國門,去做文化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在愛好的過程當中,能夠不斷發揚。”
在顏鵬力的工作室里,擺放著一件件修復好的瓷器,每一件都是她的心血之作,也是鋦瓷技藝傳承的見證。顏鵬力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充滿挑戰,鋦瓷可能永遠無法像現代工業制品那樣普及,而她“在裂縫里種出的花”便擁有了特別的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