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經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教學問題。沖突理論所反映的突理課程與教學論基礎,沖突理論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沖突礎沖
1、理論論基論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所反L.A.科瑟爾、L.柯林斯,課程德國的教學R.達倫多夫,英國的突理J.賴克斯等。
2、沖突礎沖 科瑟爾的理論論基論沖突理論 科瑟爾在《社會沖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沖突理論”這一術語。
3、所反他反對帕森斯認為沖突只具有破壞作用的片面觀點,力圖把結構功能分析方法和社會沖突分析模式結合起來,修正和補充帕森斯理論。
4、科瑟爾從齊美爾“沖突是一種社會結合形式”的命題出發,廣泛探討社會沖突的功能。
5、他認為,沖突具有正功能和負功能。
6、在一定條件下,沖突具有保證社會連續性、減少對立兩極產生的可能性、防止社會系統的僵化、增強社會組織的適應性和促進社會的整合等正功能。
7、 編輯本段達倫多夫的沖突理論 達倫多夫認為,社會現實有兩張面孔,一張是穩定、和諧與共識,另一張是變遷、沖突和強制。
8、社會學不僅需要一種和諧的社會模型,同樣需要一種沖突的社會模型。
9、為此,社會學必須走出帕森斯所建構的均衡與和諧的“烏托邦”,建立起一般性沖突理論。
10、在《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沖突》(1957)中,達倫多夫主要吸取了韋伯關于權威和權力的理論,以此為基礎建立其階級和沖突理論。
11、他認為,社會組織不是尋求均衡的社會系統,而是強制性協調聯合體。
12、社會組織內部的各種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權威和權力。
13、社會結構中固有的這種不平等權威的分布,使社會分化為統治和被統治兩大彼此對立的準群體。
14、在一定條件下,準群體組織表現為明顯的利益群體,并作為集體行動者投入公開的群體沖突,從而導致社會組織內部權威和權力的再分配,社會暫時趨于穩定與和諧。
15、但權威的再分配同時也是新的統治和被統治角色的制度化過程。
16、和諧中潛伏著沖突的危機,一旦時機成熟,社會成員就會重新組織起來,進入另一輪爭奪權力的沖突。
17、社會現實是沖突與和諧的循環過程,而“權力和抵制的辯證法乃是歷史的推動力”。
18、 編輯本段賴克斯的沖突理論 賴克斯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反對帕森斯以價值規范為重心的秩序理論,強調物質生活手段的分配應該在建構社會模型時占據優先地位。
19、在《社會學理論中的關鍵問題》(1961)中,賴克斯描述了“統治階段的情境”:統治集團支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運用強制性權力迫使社會整合。
20、在這種情形中,經濟分配體系向不同群體分發一定量的物質生活資源;政治權力體系分配權力以“防范任何破壞經濟分配體系的行為發生”;終極價值體系確認“這種政治權力體系的合法性”;宗教儀式則具有“促使人們遵從終極價值體系的功效”。
21、他認為,這種貨幣→權力→價值→儀式的一體化社會結構,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22、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極端不平等,必然造成被統治階級不滿情緒的日益增長,促使其成員將個人利益置于群體利益之下而結成集體行動者。
23、一旦統治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權力對比發生變化,社會就會由“統治階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運動,最終導致統治階級的倒臺。
24、沖突的雙方即使認識到激烈的沖突比適度的讓步將會付出更高的代價,從而彼此作出妥協,但這種“休戰情境”也是極不穩定的。
25、沖突雙方繼續尋找能夠滿足自己單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這種手段,權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沖突隨即重新取代暫時的和平。
26、 編輯本段柯林斯的沖突理論 1975年,柯林斯的《沖突社會學:邁向一門說明性科學》一書出版,標志著沖突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7、早期沖突論者只是對結構功能主義進行補充和修正,認為秩序理論和沖突理論同是有用的理論工具。
28、柯林斯認為,社會沖突是社會生活的中心過程,僅僅提出一種補充性“沖突理論”不足以說明這一過程,必須建立一門以沖突為主題的社會學。
29、早期沖突論者主要關注宏觀社會結構問題,并把社會結構視作外在于個人的強制性力量。
30、柯林斯則認為,社會結構是行動者的互動模式,是在行動者不斷地創造和再創造中產生并得以持續的。
31、對宏觀社會結構的理解不能脫離建構這些結構的行動者。
32、他吸取了現象學和民俗學方法論的研究成果,力圖為宏觀社會學奠定微觀基礎。
33、與早期沖突論者注重理論和意識形態問題不同,柯林斯強調必須建立假說—演繹的命題系統,并從經驗上加以驗證。
34、唯有如此,才能使沖突社會學真正成為一門說明性科學。
35、柯林斯為沖突問題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礎,標志著狹義上的“沖突理論”作為一個流派已經式微。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