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中國-張但是藥店藥安有時大醫院處方不外流,普通門診開具的處方處方藥店不認,無形中抬高了慢性病患者到藥店購買處方藥的可藥條件。近日,店長有媒體報道稱,期買全濟南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對慢性病患者常年服用的中國-張處方藥,創新實行“留方管理制度”,藥店藥安目前已經在部分連鎖藥店進行試點。處方患者只需在首次購買處方藥時提供處方,可藥下一階段的店長復診期之前再次購買相關藥品時,僅憑有效身份證件實名登記即可。期買全此舉將解決高血壓、中國-張糖尿病、藥店藥安心血管病等長期需要處方藥治療的處方病人購藥流程繁瑣的問題。不過,這一做法也引發業內爭議與擔心,一旦出現醫療風險誰擔責?
正方 患者不必到醫院奔波
根據《處方管理辦法》規定,處方開出后,病人只能3天內憑處方到藥店購買7-15天劑量的處方藥,超出3天需要重新開具新處方才能購藥。對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況,處方用量可適當延長,但醫師應當注明理由。
濟南市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經在濟南部分大型連鎖藥店試點實行老年慢性病“健康檔案”制度,比如長期需要降壓藥的老年患者可憑借處方在藥店建立檔案,在下一階段的復診期到來之前,如果需要再次購買相關藥品無須再攜帶處方。
可以想見,此舉對于奔波于醫院就為了開個處方拿藥的慢性病病患來說,的確是個便民的舉措。原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曾表示,北京市大醫院里30%以上都是去開藥的人,不少人還是單純開藥維持常規治療的患者。濟南此舉首先延長了患者的看病周期,必然會縮減大醫院門診量。同時,醫生的看病負擔也會減輕不少,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處理病情相對急重的患者。不過,目前來說處方是一塊“肥肉”,是否能夠外流,還要看醫院和醫生是否愿意配合。
反方 醫療風險誰來承擔?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實施處方藥留方管理制度之后,醫療風險由誰承擔是關鍵問題。陜西省山陽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徐毓才認為,“醫生開寫了處方、患者拿處方買了藥,藥品銷售的藥店賣了藥,看起來,患者獲得了方便,藥店獲得了利潤,首次開處方的醫療機構也收取了診查費,自然他們都得了好處。但是如果醫生沒有注明超期處方理由,發生問題責任由誰承擔恐怕就說不清楚了。”此外,如何避免一個患者拿著同一藥方到多個藥店取藥也是一個問題。
而藥劑師緊缺對于處方藥管理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數字顯示,中國目前有28萬多執業藥師,其中在零售藥店工作的七成,大部分藥店雖然懸掛藥師資格證書,但很多時候執業藥師并不在藥房里,藥師缺口超過20萬。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關于現有從業藥師使用管理問題的通知》,提出由于執業藥師數量不足分布不均等原因,到2015年末零售藥店全部配備執業藥師的目標難以實現,有條件延長現有從業藥師資格期限到2020年。如果缺乏執業藥師審核藥方,很可能會增加用藥安全的風險,加大醫保基金濫用的可能性。
記者點評 處方監控需要互聯網+
在我國用藥安全教育不足的背景下,處方藥的嚴格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現在一些藥店對于購買處方藥的管理非常松懈,很多時候并不需要出具處方,僅僅是登記下用戶信息即可。“留方管理制度”的做法雖然方便了患者,但應該從技術和管理上配套監管,避免讓市民付出健康的代價,也避免出現騙保的可能性。隨著互聯網醫院的發展,將來患者可以輕易從手機端獲得醫生開出的電子處方,而這份處方經過第三方核驗才流轉到藥店,相信監管起來會更為順手,也符合互聯網+健康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