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心血管疾病向來高居臺灣主要死因前幾名,種人有多篇國內外文獻證實,格易敵意、釀心尿病焦慮、血管憂鬱及D型等4種人格容易被心血管疾病纏身,疾病醫師提醒風險不亞於糖尿病,醫師於糖應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提醒
不同人格對心血管疾病確實有關聯性,風險根據一篇刊登在《內科學誌》、不亞由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翁嘉英及大林慈濟醫院醫務秘書林庭光等人合作發表的種人文章,不僅提供簡短測量工具,格易提高患者情緒壓力辨識度,釀心尿病還介紹8週冠狀動脈心臟病臨床心理介入方案「清心減壓營」。血管
敵意、疾病焦慮、醫師於糖憂鬱及D型等人格為何產生「傷心,心傷」現象,以「心臟心理學家」自稱的林庭光告訴《中央社》記者,長達20年研究的總結是與遠古時代人類習性有關,當面臨野獸或大自然威脅,產生壓力、緊張情緒時,身體預設即將出現流血狀況,會自動產生血栓,以備大量出血,迅速凝血。
不只瞬間強化凝血功能,遠古人類面對威脅也會提升交感神經,準備逃跑、避免死亡。林庭光說,當今社會已不再如遠古時代需逃生,但現實生活仍有不同壓力或突發狀況,「這些大事就會像老虎要來吃我」,迫使血栓產生、血壓升高,進而傷害血管。
林庭光表示,某種人格特質族群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壓力,包含容易生氣的敵意人格、常有負向情緒,傾向社會抑制和自我封閉的D型人格,還有憂鬱以及焦慮人格,這些心理社會危險因子可直接影響心血管生理、病理機制。
這些人格特質者也常有抽菸、喝酒或不遵從醫囑狀況,不太能照顧自己的生活,間接經由不健康行為習慣,造成心血管不良後果。林庭光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導致即使愈來愈多人知道心理社會狀況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甚至風險等同於糖尿病,但仍然忽視。
這篇論文提供簡短測量工具,不僅讓醫護人員使用,民眾也可自行測驗。以臺灣版D型人格量表為例,負向情感及社會抑制2方向,從正確、有點正確、不確定、不太正確、不正確,各別代表4至0分,當負向情感及社會抑制分量表得分皆大於或等於10分,即屬於D型人格。
負向情感分量表題項,分別為「我常為了小事情發牢騷」、「我常感到不快樂」、「我常感到煩躁」、「我用悲觀的角度看事情」、「我常心情不好」、「我常覺得自己在擔心一些事情」及「我的心情常跌到谷底」。
社會抑制分量表題項,則分別是「遇到人時,我很容易與人交談」、「我不喜歡跟很多人在一起」、「與人互動我常覺得不自在」、「我很難主動開口與人交談」、「我是個封閉的人」、「我寧願與其他人保持距離」及「與人互動時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
林庭光表示,習慣成自然,之後就會形成人格,建議從認知改變習慣,進一步修正人格。當自我覺察有負向人格特質時,除了可增加外出活動、嘗試社會交流,情緒轉念有時類似戒菸,若不知如何改變,可尋求臨床心理師協助,由專業人員協助探詢壓力來源。
大林慈濟醫院曾攜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推出「清心減壓營」,林庭光介紹,這項計畫透過8週課程,如正向行為、認知行為改變等,改善心理社會狀況;為強化學員與老師信賴感,採小班授課,執行起碼10年約上百人參與,參與者多認為有幫助,更願意配合醫囑。
新聞來源
- 4種人格易釀心血管疾病 醫:風險不亞於糖尿病(中央社)
延伸閱讀
- 科學闢謠:不吃早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是真的嗎?
- 醫師圖文解說心血管疾病治療與保養:遠離三高,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等缺血事件再發危機
- 研究:久坐增加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影響程度與收入高低有關
【加入關鍵評論網成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成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