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osalia Romaniec
1970年12月7日,年前布蘭特(Willy Brandt)總理正式的德國的象訪問日程中,包括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逗留數分鐘。總理之跪徵在那裡,布蘭他為當年起義的華沙和解犧牲者敬獻了花圈。在撥正了花圈上的成為絲結之後,布蘭特後退幾步,歐洲突然雙膝下跪。實現
這一舉動事先沒有計劃,年前它也無需語言解釋。德國的象據說事後布蘭特曾說,總理之跪徵「我這樣做,布蘭是華沙和解因為語言已失去了表現力。」
德國總理下跪謝罪的成為畫面傳遍了世界,在德國國內也引發了不同的歐洲反響。許多人批評指責,但更多的是尊敬。
當時擔任德國內政部長的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這樣回憶道:「我被這一舉動深深地感動。布蘭特以他全部的人格向每個人做出了明確的表述。由此,我對他十分尊重和敬佩。」
當年波蘭的共產主義統治者沒有料到布蘭特的舉動,興奮之餘,也產生了不安。畢竟波蘭的宣傳語境中,德國的形象仍然是「敵人」或者「侵略者」。一個懺悔的德國總理與這一形象實在太不相符。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布蘭特下跪謝罪的舉動一開始在波蘭並沒有引發人們的強烈關注,因為除了少數高層人士,在民間知道這一舉動的人幾乎沒有。波蘭的教科書直到1989年才收入了這幅照片。不過,當年布蘭特訪問波蘭的動因並不是要下跪謝罪。
首次承認德波邊界
40年前,布蘭特訪問波蘭並不是尋求寬恕,而是以夥伴的身份,希望促成兩國間關係的正常化。在「通過接觸達到轉變」的過程中,同波蘭舉行對話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布蘭特必須認可的前提條件是,承認戰後盟軍劃定的奧德河與尼斯河的新國界,而戰敗後成立的聯邦德國直到那時還沒有正式承認這條邊界線。
當年布蘭特「新東方政策」的高參巴爾(Egon Bahr)說:「我們很清楚,不對奧德-尼斯河國界做實際的承認,德國統一便永遠實現不了。但這條國界當時在德國是禁忌的話題。如果二戰戰勝國擔心,德國還會提出領土要求,那麼它們永遠不會讓德國獲得自由。」
1970年12月7日簽署的《德波協定》首次承認了波蘭的領土完整。於是,布蘭特做了一件他的前任拒絕做的事情:他承認了奧德-尼斯河為德波國界,也由此認可了東部領土的喪失。這位社民黨籍的政治家使得同波蘭重新建立關係成為可能。這時,戰爭已經結束25年。
波蘭歷史學家特拉巴(Robert Traba)這樣說道:「從各個方面看,1970年12月的訪問都是德國東方政策的最亮點。當然,這裡首先牽涉到的是兩德關係,但它必須通過與波蘭及蘇聯實現關係正常化的途徑。對波蘭而言,這一協定至關重要,因為德國首次承認了波蘭的西部邊界。此後布蘭特的下跪謝罪,則超出了任何人的期待。這一舉動成為歐洲實現和解的象徵,成為東西之間、德國同波蘭之間和解的象徵。」
第一次向波蘭提供了前往西德的獎學金
這個協定還規定了兩國間互換留學生以及在經濟、科學和文化領域的合作。許多人,其中更多的是年輕一代,利用這一新出現的契機。
首任波蘭駐德大使萊特回憶道:「那是一個前往新世界的發現之旅。這個協定第一次給波蘭人提供了前往西德的獎學金。它無論在政治還是在社會方面的意義,今天來看,都是無與倫比的。」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經《德國之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