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吉林吉林油田已實現利用橇裝式隨鉆廢棄泥漿處理設備處理廢棄泥漿4萬立方米;利用箱式作業平臺修井作業4000井次,油田油水元回收油水5800余噸,泥漿節約防滲布120余萬平方米。巧處
從源頭控制污染隱患,理年才是省萬解決廢棄泥漿、油水落地環保風險的吉林根本辦法。為此,油田油水元吉林油田公司積極研發技術,泥漿打破瓶頸制約,巧處見到良好效果。理年
吉林油田公司每年鉆井近千口,省萬產生了大量的吉林廢棄泥漿。2014年,油田油水元科研人員攻關研發鉆井廢棄泥漿不落地處理技術,泥漿當年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出橇裝式隨鉆廢棄泥漿處理設備。該項技術應用后,具有不挖泥漿坑、少占農民耕地、廢物綜合利用等優點。
2014年9月,橇裝式隨鉆廢棄泥漿處理設備在乾安188-7鉆井現場開展技術試驗,取得了較好試驗效果。2014年末,在新立大平臺規模應用試驗92口井,處理廢棄泥漿3.3萬立方米,液相返回聯合站處理后回注。處理后生成固相2萬立方米,部分泥餅已用于鋪路、墊井場、制磚等資源化利用。
截至8月中旬,吉林油田已在新立、乾安和伊通采區相繼建成3座廢棄泥漿集中處理站和8套隨鉆橇裝泥漿處理設施,在“兩江八區”等環境敏感區穩步推行鉆井廢棄泥漿不落地處理技術。
吉林油田是典型的低滲透油田,井多、單井產量低,每年修井作業近1.5萬井次。以前,油田傳統的作業方式是采用現場鋪設防滲彩條布、設置圍堰及建防滲坑的方式控污。
2015年,按照地面與地下相結合、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思路,科研人員遵循不增加作業成本、不大幅度影響作業效率、不產生次生污染物、方便基層靈活使用的原則,開展油水不落地技術研究、推廣工作。
幾經摸索,移動式箱式作業平臺問世。它采用模塊式鋼制平臺,可以根據作業施工的需要分塊組裝,重復使用。修井作業過程中溢出的油水通過引流槽導至收集池,將作業產生的油水控制在防溢封閉平臺內,油水可有效回收,防止油水落地產生污染。與傳統作業方式相比,作業過程中不再產生含油污泥、沾油彩條布等廢棄物,從源頭上消除了環境污染隱患。每口井作業可回收原油約0.5噸,單井作業成本比傳統作業成本減少1700余元。
應用箱式作業平臺后,吉林油田間接少產生沾油防滲布190噸,油土6000噸。與鋪設防污布相比,箱式作業平臺的應用規避了含油污染物運輸、貯存、處理各環節帶來的風險,收到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同時,每年可節約防滲布、油土處理費等近3000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