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高層城建速度加快,建高樓成為城市發展的建筑迫切需求。爭取恐后的美學高層建筑正不斷刷新“昆明高度”。大樓不斷長高的特點過程,其實也是高層昆明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騰出大量寶貴的建筑建設用地同時,新的美學城市天際線帶來了更多美學享受。對于昆明高層建筑的特點發展,云南泛亞設計院工程有限公司院長李偉提出了自己的高層看法。
過百米均為高層
關于高層建筑的建筑概念,世界各國并不統一,美學1972年國際高層建筑會議規定按建筑層數來劃分:40層以上(100米以上)為高層建筑。特點而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則規定:超過100米的高層建筑均為高層建筑。
高層建筑雖然在19世紀末的建筑美國就已出現,但是美學真正在世界上得到普遍發展還是20世紀中期的事。近幾十年來,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高層建筑更是猶如雨后春筍遍及世界各國。我國則在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層、高層建筑不斷出現,一幢幢摩天大樓拔地而起、負勢竟上。各式各樣的“地標建筑”在區域高地上競相綻放,氣勢恢宏的“造山”運動正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擴張、蔓延。
高層建筑得到迅猛發展的原因,首先是城市化進程中人口急劇膨脹集中,市區用地緊張,地價攀升,迫使建筑不得不向高空發展;其次是高層建筑相對來說占地小,容積率高,建筑密度低,相同地段內能提高綠地率,利于城市景觀綠化;三是由于用地緊湊,可使道路管線設施相對集中,節約市政投資;四是現代先進技術的發展應用,使建筑領域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為高層建筑的發展提供了科學基礎。當然,部分城市出于“好大喜功”和“廣告效應”的形象工程心理,也對這場“造山”運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呈現五大美學特征
“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如今,在世界各地范圍內的建筑竟高比賽日趨激烈,我們已真正進入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層建筑修造的年代。高層建筑因考慮結構受力的原因,多以平面對稱、外形簡單、體型方整為原則,結構體系則主要研究解決抗風力與地震力的影響,就其美學特征來看,主要呈現五大特點:
一是群體天際化。“最能感知新舊時代更替的是城市的天際線”。昆明從上世紀中期的云南飯店、郵電大樓至后期的工人文化宮、廣電大樓、電信大樓、佳華廣場乃至目前在建的300余米高的“南亞之門”,不斷長高的建筑,不斷被改變被突破的城市天際線,寫出了昆明城市發展的歷史。
與時俱進的上海陸家嘴,群群樓宇、摩天大廈與東方明珠交織成一個波瀾壯闊的中國版曼哈頓形象工程,成為新上海不可或缺的風景和中國改革開放建設成就的標志。所向披靡的強悍天際線,最大限度地詮釋出新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希望與夢想,展現著21世紀大都市應有的氣魄與格局。
二是單體個性化。高層建筑造型在全球各地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趨勢。各式各樣的“地標建筑”在有限的空間中竟相綻放,形成激烈、混雜甚至奇幻的空間景象,高層建筑都力爭“標新立異”并使自己成為城市的主角。陸家嘴金融區雍容端莊的金茂大廈和銀裝素裹的環球中心,一個有著東方的浪漫色彩,一個有著西方的理性光輝,兩者并肩而立,直沖蒼穹,但在不久的將來,上海中心又將后來居上,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
三是工程高技化。隨著高科技的創新與發展,高層建筑的功能與技術方面日益綜合化與智能化,它主要在建筑內外表現了高科技的時代特點,使人們可以在傳統藝術王國之外看到一個技術美的新世界。倍受爭議的央視大樓,以其雙塔高空大懸臂回旋式結構,營造了一個豐富的視覺效果,顛覆了人們通常認為的高層大樓應該高聳入云的概念。這座 “另類”的高層建筑拋開其“與城市環境的和諧”,“最昂貴的秀場”等話題不談,單是其震撼人心的工程威力與技術成就,已使它的建筑價值超越了自身的實用性而有著某種精神的意義。
四是功能生態化。生態、低碳、環保是當今建筑設計思想中的新潮流,世界各國的設計師都在探索實踐著符合生態的設計策略,其中高層建筑也不例外。日照、通風、景觀、綠化以及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建成于1996年的德國法蘭克福商業銀行大廈是高層生態建筑最杰出的代表,這座60層高的大廈主樓標準層平面呈弧狀三角形,中央為一個貫穿上下的三角形露天空洞,大廈生態設計的中心是組織全樓的自然通風,為此在三個立面上各錯位設計了三個三層高的空中花園,層層的綠化使這座大樓通風系統效果俱佳,反映了典型的生態節能意識,空透秀麗的建筑形體,虛實互補,使其成為高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五是風格地域化。極具現代感的高層建筑一直未停止對地域文化的探索,在高層建筑上表現地域文化特征是后現代主義慣用的手法。超過800余米的當今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由連為一體的管狀多塔組成,具有太空時代的風格外形,基座則采用當地建筑風格的幾何圖形六瓣沙漠之花,塔底部分最終螺旋式上升,扭結成塔尖,表達了對當地文化的尊重。上海金茂大廈則應用現代材料以及高層建筑形式將中國古典的寶塔做了精彩的表達,是對東方傳統地域文化的完美詮釋。
事實上,高層建筑具有的優點與缺陷同樣明顯。越來越多的城市進入了“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誤區。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并不是按高度排序的,建筑物的歷史、文化內涵遠遠比單純的高度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