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卓煇
【1-4 肥胖與睡覺時的擁抱有關光線有關】
假如均衡飲食、適當運動、暗黑充足睡眠是會變開啟人類健康的三把鑰匙,那麼「暗黑」應該是胖瘦關鍵的第四把鑰匙。有了暗黑,不下睡眠才會有「質」又有「量」。來與如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結構與細胞生物學教授布列斯克(David Blask)等科學家所說的睡覺時,其實不一定要睡得很久,光線但只要能待在全然暗黑的擁抱有關環境中,人體內所分泌的暗黑褪黑激素,都比開燈睡覺時還要多。會變
充足的胖瘦睡眠,減肥的不下良方
許多研究顯示,睡太多超過十小時,來與或是睡覺時睡太少不到五小時,與身材胖瘦有關。顯見,睡眠雖然是「最為久坐不動的活動」,卻能防止體重增加。
為瞭解睡眠與肥胖的關係,美國芝加哥大學兩位醫學系教授貝谷地(Guglielmo Beccuti)和潘南(Silvana Pannain)曾回顧並檢視相關研究。在他們發表的〈睡眠和肥胖〉(Sleep and Obesity)論文中指出,2011年之前,全球各地已完成50項流行病學研究。絕大多數的結果發現,每晚睡眠少於六小時的人,有顯著較高的肥胖風險。
其中,18項研究、總共604,509名成年人的整合分析中,睡眠時間少於五小時的話,肥胖機率多了55%。有趣的是,同批研究顯示,每多增加一小時的睡眠時間,身體質量指數(BMI)可減少0.35。
貝谷地和潘南解釋說,睡眠是神經內分泌功能及葡萄糖代謝的重要調節劑。在睡眠不足的狀態下,不僅會降低葡萄糖的耐受量和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瘦體素(leptin)的濃度,還會增加飢餓素(ghrelin)的濃度,並提高飢餓感,導致食慾增加,吃得更多。但如果能睡得飽,有效增加瘦體素分泌,進而調節能量、抑制食慾和脂肪合成,就能達到體重控制的效果。
睡眠或晝夜節律遭破壞,增加肥胖風險
別小看睡眠不足的問題,它對你身體所造成的傷害,遠比你以為的還要嚴重。在〈現代世界電力照明引發乳癌及節律破壞〉的研究報告(P.024)中,史帝芬斯等人曾提出睡眠時段對乳癌風險的影響。他們指出,睡眠不足或中斷,短期內表現為白天昏昏欲睡、注意力無法集中;長期下來,則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癌癥等罹患風險。
至於究竟是因為夜光照射影響睡眠品質,或是破壞晝夜節律性,才導致相關的慢性疾病,目前醫學界尚無定論。
賓州大學生物行為健康系教授柏克斯騰(Orfeu M. Buxton)曾嘗試將睡眠破壞對人體新陳代謝失序的影響,與晝夜節律破壞所產生的影響,分開來探討與研究。雖然他未能成功地解開兩者各自產生的效應,卻發現一項重要的訊息:「睡眠與晝夜節律遭破壞後,對休息中的新陳代謝速率與血漿葡萄糖濃度有很大的影響,長期如此,恐將增加肥胖與糖尿病風險。」
夜亮日暗,容易睡眠不足
為什麼睡覺時需要完全暗黑的環境?因為入夜的暗黑,可讓褪黑激素在體內大量分泌。有了褪黑激素,才能讓人的血壓、血糖和體溫逐漸下降,慢慢進入寧靜、甜美的夢鄉。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睡覺,「暗黑」確實有異常重要又非常光明的一面。
相反的,若在夜間照光,不僅原本該有的褪黑激素分泌受到阻擾,就連那不該出現的「醒來激素─可體松」,也會開始分泌。根據加拿大生物倫理學家德沃爾斯基(George Dvorsky)的研究指出,開燈睡覺的話,將會抑制50%以上的褪黑激素。
基本上,人體的可體松在白天時分泌旺盛,心跳較快,交感神經也處於興奮狀態,所以可體松又稱為「壓力荷爾蒙」。一旦可體松大量分泌,將提高血壓和血糖,令人難以入眠。結果,這個來得不是恰當時候的光,反而成為一種毒害。
人工夜光破壞了睡眠,讓我們欠了睡眠的債,免疫力降低。血糖升高後,又會導致體脂肪堆積,胰島素功能失常,進而併發全身性炎癥等問題。由此可知,為什麼睡得少的人,反而容易肥胖;長期夜間照光的人,也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這些惡果更加確定了「人造夜光是一種毒害」的說法。
根據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員伯寧格(Jeremy C. Borniger)等人在全球知名生物和醫學節奏研究期刊《國際時間生物學》(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上發表的報告,夜間昏暗的燈光,也會影響新陳代謝和生理時鐘的節律,像是進食的時間等。他們在一項為期八週的老鼠實驗中發現,與夜間無照光組相比之下,晚上曝露在昏暗光線下的老鼠,其體重顯著增加。這項實驗佐證了「夜亮日暗」可能引發人類肥胖的現象。
除了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外,充足的睡眠也是體重控制的良方。沒有什麼天大的事情值得你犧牲睡眠,關燈睡個好覺才是最重要的。
【1-5 夜光曝照破壞晝夜節律】
近期研究發現,不當的夜光照射,尤其是手機、平板電腦、電燈的藍光,除了傷眼外,會妨礙褪黑激素的分泌,對晝夜節律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導致失眠、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長期下來,可能還會引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乳癌、攝護腺癌,甚至是阿茲海默癥。
然而,晝夜節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光暗變化,調節人體內在晝夜節律
地球的日夜循環,創造「光明」與「暗黑」的環境。這種規律的光暗變化,能調節人體內在的晝夜節律。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保健中心流行病學家史帝芬斯等人的研究指出,如果這種節律遭到破壞,人就容易生病,可能罹患乳癌、攝護腺癌、肥胖、糖尿病與各種慢性疾病。因此,「暗黑」是身體休息的一大要件。唯有在暗黑環境下睡覺,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讓身體維持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