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春山東農業大學農業生態用水效率研究團隊,鄉村學探深入山東省沂源縣東里鎮開展實地調研。科技作為全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之一,潤澤沂源縣東里鎮以山地蘋果種植為主導產業,山鄉山東索山水新實踐卻面臨灌溉設施落后、地農季節性缺水等難題。業節團隊成員聚焦山地農業特點,青春將節水技術與果農需求緊密結合,鄉村學探為沂蒙山區的科技綠色轉型注入青春動能。
??科技賦能,潤澤破解山地“用水難”
??在東里鎮鳳棲村的山鄉山東索山水新實踐沂源紅果品合作社,團隊成員發現,地農當地蘋果園多采用傳統溝灌方式,業節每畝年耗水量超過500立方米,青春且因地形崎嶇導致灌溉不均。“山坡地澆水難,旱季果樹常蔫頭耷腦,產量也不穩定。”果農周大叔向團隊訴苦。
??針對山地果園特點,團隊提出“滴灌+雨水集蓄”綜合方案:在果園高處修建蓄水池收集雨季徑流,配套鋪設滴灌管網;同時引入土壤墑情監測儀,通過手機App實時調控灌溉量。碩士生陳曉陽與村民一起安裝設備時解釋道:“滴灌能精準送水到樹根,蓄水池還能緩解旱季缺水問題。”試點半年后,合作社理事長劉大姐算了一筆賬:用水量減少35%,蘋果糖度提升2度,優質果率增加20%,每畝增收超1500元。目前,該模式已在鳳棲村8個果園推廣,預計年節水1.8萬立方米。
??團隊還協助當地完善“以水定產”機制,將節水成效與生態補償掛鉤。果農王嬸笑著說:“現在省水能換補貼,大伙兒都搶著學新技術!”
??科普下鄉,培育“節水新農人”
??“手機一點就能給果樹‘開小灶’!”在鳳棲村文化廣場的培訓會上,團隊成員林鈺超手持智能終端,向果農演示如何通過App遠程控制滴灌系統。為適應山區中老年農戶需求,團隊編寫了圖文并茂的《山地節水操作手冊》,并設立“田間技術服務站”,隨時解答農戶疑問。
??與此同時,團隊聯合沂源縣果業局開展“節水課堂進果園”活動。在鳳棲村小學,成員們帶領孩子們用廢舊飲料瓶制作簡易滴灌器,并走進果園實地講解節水原理。六年級學生張曉萌興奮地說:“我要把這個滴灌器裝在爺爺的蘋果園里!”活動結束后,20余名學生成為“家庭節水小衛士”,帶動30多戶家庭參與節水改造。
??實踐感悟,青春與山鄉共奮進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科技落地的復雜性。本科生茍偉坦言:“山地果園坡度大,管網鋪設成本比平原高40%。我們不得不重新設計管材連接方案,采用輕型復合材料降低成本。”面對部分農戶對初期投入的顧慮,團隊主動對接沂源農商行,推出“節水貸”金融產品,允許農戶用未來三年節水收益作為還款保障,最終促成12戶果企簽約改造。
??更令成員們觸動的是果農觀念的轉變。最初持觀望態度的老果農徐大爺,在看到示范園區的成效后,主動邀請團隊改造自家果園:“以前覺得老祖宗的法子夠用,現在才知道科技是真能生金啊!”
??“山地節水既要‘仰望星空’搞創新,更要‘腳踩泥土’解難題。”張化楠教授總結道,“我們正在探索一條生態效益與農民收益雙贏的沂蒙路徑。”
??鄉村振興,青春足跡印青山
??沂源縣東里鎮的實踐,是山東農業大學“萬名學子聯萬村”行動的典型縮影。今夏,該校多支團隊扎根5個試點縣,累計推廣山地節水技術9項,培訓農戶1500余人次,助力試點區域灌溉水利用率提升至70%,為山區農業綠色轉型按下“加速鍵”。
??在層巒疊嶂的沂蒙山區,青春智慧正化作潺潺節水清流。這群農科學子以科技為筆、以汗水為墨,在蜿蜒的山道上書寫著新時代的“愚公答卷”,讓每一滴山泉都潤澤出鄉村振興的希望。(茍偉 劉銘揚 卓俊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