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紅色記者來到樅陽縣樅陽鎮正大街,記憶精神街道兩旁的渡江代代樹木發出新綠,更顯生機勃勃。紅色在正大街36號,記憶精神工人師傅正在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舊址”進行保護修復。渡江代代
“70多年前,紅色百萬雄師過大江,記憶精神二野三兵團和三野部分部隊在樅陽縣境及周邊集結,渡江代代這里當時是紅色指揮部所在地。 ”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館長劉林說,記憶精神舊址承載著紅色記憶,渡江代代同樣承載著渡江精神,紅色如今修復是記憶精神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渡江精神。
1949年,渡江代代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國內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民黨主力軍已被殲滅,殘余部隊撤退到長江以南地區,企圖依靠長江天塹阻止人民解放軍南進。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是當時全國人民的強烈愿望。
1949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相繼到達樅陽縣沿江一帶。 4月初,二野第三兵團第十二軍軍部及其三十五師先后到達孔城、義津、會宮、安鳳嶺一帶,軍部駐義津;二野第三兵團第十一軍三十三師駐鐵板洲洲頭。第三兵團司令部隨后遷到樅陽,渡江指揮部設在樅陽鎮正大街陳氏宗祠。
“各渡江部隊到達集合地域后,立即投入緊張的準備工作。一是深入發動群眾,動員群眾積極支援渡江;二是加強水上練兵;三是發揚軍事民主,發動和鼓勵戰士對渡江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出解決辦法。 ”劉林說。
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樅陽鎮為渡江的正面起渡點之一,樅陽沿線另有桂家壩—長沙洲、湯家溝—王家套等起渡點。 1949年4月21日上午,渡江船只從各個湖泊和夾江駛進起渡點。下午5時許,渡江作戰開始,第一發炮彈準確落在江南敵方陣地上,隨即上百門大炮齊鳴。一番猛烈炮擊后,各突擊船隊千舟競發,迎著敵方炮火強渡長江,搶占南岸灘頭陣地。二野三兵團第十一軍兩個突擊隊的先頭船只僅用15分鐘就強行登陸成功,第十二軍三十六師一○六團在20分鐘內全部登陸。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迅速崩潰。 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后續渡江部隊全部渡過長江。
“渡江戰役的勝利充分體現了軍民團結一心的偉大精神。 ”樅陽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汪學華說。為保證渡江人員的糧食、物資供應,樅陽人民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搶修了長達80多公里的公路,建造大小橋梁50余座,集中渡江用的大小船只1956條,組織訓練了2000余名水手、船工。糧食物資方面,樅陽縣共征糧600多萬斤、柴草830萬斤、軍鞋54630雙,其他零星物資不計其數。渡江作戰時,船工與水手們冒著槍林彈雨,英勇地運送大軍渡江,在戰火中部分船工獻出了生命。
去年,樅陽遭遇洪澇災害,當年那支從樅陽渡江的英雄連隊時隔71年“再戰”樅陽,在抗洪一線再立戰功。 “渡江精神代代相傳,那段時間子弟兵抗洪非常辛苦,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利用輪班休息間隙來到‘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舊址’,瞻仰先輩們的英雄事跡。 ”劉林說。
傳承偉大渡江精神的樅陽縣,如今步入經濟社會發展快車道,民生福祉持續改善。今年春天,大美樅陽通過舉辦油菜花節等節慶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踏青。劉林告訴記者,此次指揮部舊址進行保護修復后,他們將在布展時增設新的板塊,展現樅陽人民弘揚渡江精神、建設幸福家園的生動實踐。
“7月1日前,舊址紀念館將完成修復并重新開放,我們得知消息后已經提前預約參觀了。 ”樅陽鎮新華社區黨委書記張仕儀說,指揮部舊址是黨史學習生動的教材,社區將保護、利用好寶貴的紅色資源,讓更多黨員和群眾通過瞻仰革命遺址更加堅定地聽黨話、跟黨走,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劉洋
稿件來源: 安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