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十年的中印整亞洲戰印度報業托拉斯記者約瑟夫在中國旅行采訪
2004年年初,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曾發表題為《2020年前全球趨勢》的發展研究報告,預言“亞洲世紀”即將來臨,太快并稱中國和印度的超出政治、經濟正在以意想不到的白宮速度快速發展。
兩年之后的預料2006年,以中印崛起為標志的美被亞洲地位上升態勢,迫使美國對其亞洲戰略進行新的迫調調整。
中印發展撼動亞洲秩序
日本《每日新聞》近日的中印整亞洲戰一篇報道認為,目前中國與印度的發展發展態勢正在改變亞洲既有的秩序。具體而言:其一,太快中印突破龐大人口的超出束縛,經濟連創佳績。白宮2005年度中國的預料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法國,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五位;而印度的美被發展也同樣不容小覷。令世人驚奇的是,人口眾多不但沒有阻礙兩國經濟的發展,反而成為它們增強國力的戰略要素。龐大的人口成為巨大的市場,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投資。
其二,經濟發展的“后起之秀”國家多來自亞洲。繼新興經濟大國BRIC(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之后,被稱作“NEXT 11”的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巴基斯坦等11個極富發展前景的國家大部分也都出自亞洲。2005年上半年,印尼的GDP增長率超過6%,顯示其經濟正在加快復蘇。
三是包括“東亞峰會”在內的區域一體化機制步步推進。與冷戰時期東北亞、東南亞和南亞區域化組織“各行其是”的發展方式不同,2005年年底在馬來西亞舉辦的首屆“東亞峰會”徹底打破上述局面:東亞之外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參與其中,使得與會16國的總人口占到了世界總人口的將近一半。“上海合作組織”吸收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以觀察員身份加入,讓亞洲的政治和外交形勢更加引人矚目。
事實上,促使美國調整其亞洲戰略的原因不僅僅是目前亞洲出現的新態勢,還包括國際政治中心正在從歐洲轉向亞洲。去年12月15日,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在勾勒2006年“外交藍圖”時曾表示,美國仍將促進美歐之間的跨大西洋合作為“重中之重”,但是今天的歐洲已不再是美國地緣戰略的中心。
美國被迫調整亞洲戰略
美國國務卿賴斯1月5日發表談話說,南亞和中亞在她的全球事務優先排序中名列前茅,國務院正在對地區局進行調整,以便同樣一批專家和外交官能同時集中關注這兩個地區。與此同時,美國還認識到,美日同盟是亞太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支柱,而印度是一個“崛起中的全球大國”(伯恩斯去年10月18日就美印關系的講話)和在南亞具有主導權的國家。出于反恐、防擴散和維護海上通道安全的考慮,與日本和印度強化聯盟關系,將有助于美國上述利益的實現。
此外,美國強化了與中國的戰略溝通及合作。去年9月21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發表對華政策講話,期待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以及去年舉行的兩輪“中美戰略對話”,則體現出美國認為與中國加強溝通與合作才能有效推進其全球戰略。
在外交技巧上,美國更加強調務實的外交手段和“柔性”推進自由民主的手法。去年11月布什訪日期間,提出“推進亞洲民主”戰略的雛形,但是將“政權更迭”和“先發制人”擱置一邊,希望以外交手段解決朝核問題和緬甸問題,就體現出其手法上的調整。(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記者 賈曉亮)
2005年亞洲作為全球經濟增長“亮區”依舊
美國摸底“小泉后”對亞洲外交
中印崛起改變亞洲秩序 美調整外交構新亞洲戰略
柯達高官驚呼:亞洲未來的重要性令人難以置信
日前駐華公使鼓吹以亞洲的“實力均衡”牽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