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晚間發生的示中緬甸7.2級地震,對于2010年宣布建設的緬油中緬油氣管道是一個嚴峻考驗。財新記者在3月25日下午了解到,氣管全再截至目前,源安該油氣管道主體工程尚未正式動工,現軟其設計方案中已經包含地震監測與預警系統。示中
2010年6月,緬油有媒體報道說,氣管全再中緬油氣管道正式動工。源安但云南省防災研究所所長張建國向財新記者證實,現軟中緬油氣管道主體工程尚未正式動工,示中仍在做前期設計工作,緬油肯定要考慮抗震防震等問題。氣管全再
2010年年底,源安云南省地震局曾組織召開《中緬油氣管線地震監測與預警系統方案》研討會?,F軟會上,原中國石油[11.94 0.08% 股吧]天然氣總公司總工程師李虞庚特別強調,中緬油氣管道云南境內段穿越了曾經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的大斷裂,油氣管道的抗震措施更需要加強。
曾出席此次研討會的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劉愛文博士告訴財新記者,中緬油氣管線除了地下管線部分,還包括分收站、煉油廠等地上設施。因此油氣管線的抗震防震也相應地分為兩部分。
劉愛文指出,地上設施的抗震主要包括建筑抗震和設備抗震。按照國際國內通行的做法,地下管道部分會有一套運行監護系統。除此之外,考慮到云南地區為地震多發區,云南省境內段的管線設計方案中包括一套地震監測與預警系統。
此前云南盈江310地震時,劉愛文作為國家地震應急隊的成員曾趕赴盈江了解災情,他發現盈江地震震中與中緬油氣管道的設計線路相距大約60公里。劉愛文表示,他已經把掌握的情況反映給中緬油氣管道的設計單位。
中國石油管道研究中心工程師張華兵等專家曾撰文指出,影響長輸油氣管道的風險因素中包括土體移動。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前, 管道設計者和管理者關注較多的是由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引起的土體移動, 而今地震引起的土體移動也倍受關注。地震對管道產生破壞的原因有兩類: 一類是強地面運動; 另一類是地面的永久變形, 例如斷層運動、砂土液化、滑坡等引起的場地破壞,其中對管道影響最大的是斷層引起的地表破裂。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三十五條規定,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按照經審定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對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質量負責。
據了解,中緬油氣管道對中國的能源戰略安全尤為重要,是中國擺脫過分依賴馬六甲海峽困境的重要手段。依照規劃,天然氣管道每年能向國內輸送120億立方米天然氣,而原油管道的設計能力則為2200萬噸/年。
該管道起于緬甸西部的皎漂市,從云南瑞麗進入中國,將在貴州安順實現油氣管道分離。其設計線路并不靠近此次地震的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