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賈亦飛(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教授)
近日,黃渤海候在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鳥棲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息地新樣上海崇明東灘、生態山東東營黃河口、蝶變河北滄州南大港、黃渤海候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5處提名地以重大邊界調整的鳥棲形式,被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息地新樣至此,生態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以分期申報的蝶變方式,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從長江口到鴨綠江口的黃渤海候一個系列遺產項目。
世界自然遺產是鳥棲全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息地新樣共同財富,它代表著這個星球上最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生態自然景觀,其獨一無二的蝶變生態系統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了珍貴的庇護。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兩期遺產地均位于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這深刻證明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向世界昭示了中國正在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的發展之路上穩步前行。為了讓這份寶貴遺產代代相傳,應推進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持續提升其生態完整性水平,使其成為增進人民福祉的堅實保障。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串聯多個候鳥關鍵棲息地,顯著加強了自然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這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的創新之舉。遺產地第一期、第二期共7處遺產地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同時連接了從北極的繁殖地到南半球的越冬地,共同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EAAF)上約10%、超過500萬只的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棲息地,其中包含至少45種全球瀕危鳥類,組成了完整的棲息地網絡。同時,它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上第一處濱海濕地類型、以候鳥及其棲息地為突出普遍價值的系列遺產地,具有顯著的地理、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差異,在科學研究和生態保護方面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治理也經歷了從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串聯起了更多的候鳥關鍵棲息地,為黃渤海生態區進入系統治理搭建起了更廣闊的舞臺,但是不同省市、保護地管理機構的生態治理水平并不相同,如何發揮系統治理的協同性尤為重要。因此,未來在開展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功能的過程中,應根據各棲息地氣候條件、候鳥種類和數量差異、候鳥遷飛節律特征,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努力實踐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
無論是自然遺產景觀多樣性,還是遷飛鳥類多樣性,都無疑能夠高質量滿足民眾精神需求。民眾近距離且深度接觸自然遺產后,會更加了解遺產具有的突出普遍價值,提升生態保護的理念與意識。與此同時,這將有助于厘清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發現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優勢。
比如,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遺成功后,其核心區域條子泥濕地聯合北京林業大學積極推動遷徙候鳥保護,為候鳥打造了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棲息地——“720”高潮位棲息地,并修建了多樣的科普宣教設施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力求增強游客體驗。據統計,2023年條子泥濕地景區游客接待量超過120萬人,2024年8月在固定高潮位棲息地監測到創紀錄的18.8萬只水鳥,實現了水鳥監測數量和游客人數雙增長,這生動體現了高水平保護促進當地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同時也滿足了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愿望。
獲評世界遺產,能夠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注入巨大推力;合理利用自然遺產,方能帶來可持續的綠色產業發展。合理利用自然遺產,需要建立完善的保護管理制度和產業發展制度,平衡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以整體性、系統性高水平保護為前提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認清自身資源特點和優勢,適度開展生態旅游,打造高品質的自然教育活動,充分彰顯世界遺產的時代價值;需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加強遺產地智慧化監測,打造“互聯網+文旅”平臺,拓展自然遺產的開發利用空間,從多方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