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平均氣溫10.71℃ 為1951年以來歷史最高
編輯:湯曉雪 來源:中國新聞網 瀏覽次數: 次 發布時間:2024-02-07 16:17:15 【字體:小 大】中國氣象局7日舉行2024年2月新聞發布會。年全會上,國平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介紹了《2023年全國氣候公報》的均氣相關內容。他表示,溫℃為年2023年,歷史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最高暖干氣候特征明顯,年全澇旱災害突出。國平全年氣候具有以下特征:
氣候持續變暖,均氣全國平均氣溫為歷史最高
2023年,溫℃為年全國平均氣溫10.71℃,歷史較常年偏高0.82℃,最高為1951年以來歷史最高。年全四季氣溫均偏高,國平冬、均氣春季冷暖起伏大,夏、秋季氣溫分別為歷史同期次高和最高。全國平均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4.4天,為1961年以來第二多。極端高溫事件為歷史第四多,127個國家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或持平歷史紀錄。
全國平均降水量為2012年以來第二少
2023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15.0毫米,比常年偏少3.9%,為2012年以來第二少。冬、春、夏三季降水均偏少,秋季降水偏多。六大區域中,華北、東北和西北降水量偏多,長江中下游、西南和華南降水量偏少;七大江河流域中,除珠江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降水量偏少外,其他流域降水量均偏多。
汛期暴雨致災性強,華北和東北的部分地區發生旱澇急轉
2023年,全國共出現37次區域性暴雨過程,55個國家氣象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部分省(區、市)遭受暴雨洪澇災害。
5月25-30日,江淮、黃淮等地持續降雨,小麥收獲受到影響,陜西、河南小麥遭遇“爛場雨”;6月至7月28日,華北大部降水明顯偏少,7月29日至8月1日,京津冀地區發生歷史罕見暴雨天氣過程,海河出現1963年以來首次流域性特大洪水。強降水致使華北地區出現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旱澇急轉”現象明顯;7月初至8月上半月,東北地區出現5次明顯降雨天氣過程,部分地區出現旱澇急轉。
區域性氣象干旱多發,階段性明顯
2023年,我國氣象干旱總體較常年偏輕,但區域性多發,階段性明顯。年內,西南地區出現冬春連旱,其中云南發生自1961年以來最強氣象干旱過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夏季發生氣象干旱,部分地區出現“旱澇急轉”;長江上游遭受冬春連旱、中上游出現夏伏旱。
臺風生成及登陸個數偏少,臺風“杜蘇芮”影響重大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7個臺風生成,較常年平均偏少8.1個,為1949年以來歷史第二少,其中6個登陸中國,較常年偏少1.1個。受“杜蘇芮”登陸北上的影響,華北、黃淮等多地出現歷史極端強降雨,具有影響范圍廣、降雨強度大和洪水量極大的特點。
強對流天氣過程偏少,但局地致災重
2023年,我國共發生33次區域性強對流天氣過程,與過去五年平均(36次)相比偏少。中等強度以上龍卷19次,與過去三年平均(13.3個)相比偏多。遼寧、江蘇、安徽等出現強對流天氣,多地受災嚴重。
寒潮過程明顯偏多、影響范圍廣
2023年,我國共發生33次冷空氣過程(含寒潮過程8次),冷空氣和寒潮過程均較常年偏多。1月13-16日寒潮過程綜合強度為2023年最強;12月14-17日寒潮過程中,全國最大降溫幅度超過14℃的面積約為162.5萬平方公里;河北、北京及山東積雪深度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一。
北方沙塵天氣多,出現早,影響偏重
2023年春季,北方地區共出現13次沙塵天氣過程,比2000-2022年同期偏多2.4次,其中沙塵暴過程5次。3月19-24日,強沙塵暴天氣過程影響北方20個省份,河北張家口市PM10小時峰值濃度超過9000微克/立方米,強度僅次于2021年。4月18-21日,新疆、甘肅、內蒙古、寧夏、陜西等地出現沙塵暴。甘肅民勤PM10濃度極大值超過7000微克/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