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梅州訊春節期間,七樣菜梅州客家地區風俗繁多。正月每年的初吃農歷正月初七,家家戶戶都有吃“七樣菜”的撿金習俗。2月16日,又撿銀吃記者在梅城走訪中發現,七樣菜不少市民對自由組合的正月“新七樣”推崇備至,傳遞出了崇儉戒奢的初吃年節新風。
七樣菜,撿金又稱七樣羹,又撿銀吃就是七樣菜在正月初七這天將七種蔬菜放在一起烹調,這些蔬菜包括但不限于芹菜、正月蒜、初吃蔥、撿金芫荽、又撿銀吃韭菜等,每種蔬菜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象征。如今,“七樣菜”年年吃,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節儉過大年”已成為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
2月16日一大早,在梅江區西陽鎮太平村,現年88歲高齡的李奶奶已經在廚房忙著清洗剛買回來的“七樣菜”。“吃七樣菜不僅是為了吃個好兆頭好心情,過年吃大魚大肉油膩多、熱量高,初七吃素菜補充維生素,對腸胃也有好處,有益身體健康。”她告訴記者,他們家買菜時都本著買得剛剛好的原則,寧愿少吃一點也不會買多,不然食物吃不完會覺得很浪費。
“吃了七樣菜,撿金又撿銀……”隨后,記者來到位于梅縣區的崗子上市場看到,芹菜、蒜、蔥、芫荽、韭菜等成為市民購買最多的青菜。“在初七,‘七樣菜’是主食,所以天剛亮我就來擺攤了,能多做些生意。”菜農劉嬸告訴記者,很多市民都比較注重買的量,如果做一頓飯就只買一頓飯的食材,自己會根據顧客需求將芹菜、蒜、蔥等七種菜提前備好貨,按需定量,避免浪費。
正在市場采購“七樣菜”的劉女士則表示,傳統七樣菜意頭都好,愛吃什么就買什么,自己習慣一次性備好一周的蔬菜放進冰箱里,直到吃完再購買,“因為清楚一家人的食量,一般都能做到‘光盤’。”
圖文/梅州日報記者:洪國棟
編輯:張曉珊
審核:練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