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德仁:新型測繪地理信息是李德理信重要信息基礎設施 | |
“近年來,我國的仁新衛星導航、遙感等測繪遙感地理信息得到迅速發展。型測息重信息新聞‘新基建’時代已經到來,繪地而大測繪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新型基礎設施,未來我們要實現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空天信息實時的設施智能服務系統。”10月18日,科學在中國測繪學會2021學術年會舉辦期間,李德理信中國科學院院士、仁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型測息重信息新聞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繪地 李德仁表示,基礎“新基建”,設施即新一代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是李德理信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在這一發展趨勢下,測繪地理信息進入更廣闊的領域而成為“大測繪”。李德仁特別強調,“新基建”是由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組成。如今,以天空地對地觀測與北斗衛星導航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已納入到了信息基礎設施。 “這就把原來傳統的物理空間,延伸到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一體化新的萬物互聯時代,也就是數字孿生時代。”李德仁說。 數字孿生為實現虛實之間雙向映射、動態交互、實時連接的關鍵途徑,為認識理解以及改造物理世界提供了一種有效手段,例如智慧城市就是數字孿生的典型應用。 李德仁表示,新型測繪遙感地理信息作為一項重要信息基礎設施,為新基建提供完整性好、現勢性強、精準度高的時空大數據,可在“新基建”的三個方面——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分別發力。 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李德仁認為,到2035年,中國測繪遙感地理信息應作出中國的全球高精度時空基準;全球1:5萬、各省1:1萬測圖和實現實景三維城市底座;全球10米、全國5米間隔的數字高程模型與全球2米正射影像;空間信息多級網格的國情數據庫,以及全球每季度、全國每月土地覆蓋標準產品。 當前,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已成為新測繪的重要任務。在李德仁看來,實現實景三維還需解決諸多問題,例如采集裝備和數字處理軟件技術國產化、超大規模實景三維計算的算力、海量數據可視化云渲染,同時還需探索數據保密和使用問題的“解”等。 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李德仁表示,在融合基礎設施領域,“大測繪”幫助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包括建設基于高精度時空大數據的公共安全服務,建設基于數字孿生的智慧城市,建設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的空天信息實時智能服務等,以滿足各行業的需要。 應用中仍有諸多問題待解決,比如深度神經網絡,要能夠實現全局感知目標的設備,1秒鎖定可疑目標。在智能駕駛方面,實現智能傳感器為所有車輛共享,保證高精度。 “天上的通信、導航和遙感衛星應連成一張‘互聯網’。”李德仁談及未來發展趨勢時說。當前,通信、導航和遙感衛星各成體系,導致信息分離、服務滯后,應建立一個通導遙一體化空天信息實時智能服務系統,讓系統聯通、時空融合、服務暢通,服務要做到實時定位、導航、遙感和通信。 李德仁表示,在創新基礎設施領域,要努力實現對天對地觀測智能化,在空天大數據中提取信息、挖掘知識。要開展深空深海深地探測研究,要實現國防作戰與災害應急快準靈。 “地球空間非常廣闊,作為空間感知認知手段,要建立全球全時空大數據精準感知認知的理論和技術體系,這是我們要做的從0到1的原始創新。”李德仁說。面向未來40萬億的新基建建設任務,大測繪大有可為。 李德仁院士作報告(中國測繪學會供圖)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