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阿拉斯加州高聳的生銹山脈和冰冷的藍色湖泊之間,有一張由1萬多條河流組成的全球巨網,將冰川融水輸送到阿拉斯加海岸。變暖巨網包括北美第三長河育空河在內的致北河流,其曾以豐富的極河鮭魚和清澈見底的河水而聞名。
然而,生銹近年來,全球阿拉斯加州北極地區許多河流變得越來越渾濁,變暖顏色也由典型的致北藍色變成了土黃色或橙色,仿佛“生銹”一般。極河比如阿拉斯加州北部布魯克斯山脈的生銹河流,過去5至10年間,全球至少有75條河流從藍綠色變成橙棕色。變暖俄羅斯和加拿大境內的致北一些河流也有此趨勢。
北極的極河河流為何會“生銹”?“最主要的原因是氣候變暖。”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登義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高登義介紹,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變暖在南北兩極被放大,北極變暖速度比全球其他任何地區都更快,至少是其他地區的兩倍。2006年以來,位于阿拉斯加州的科伯克河谷國家公園氣溫升高了2.4℃,到2100年可能還會升高10.2℃。
“該地區的氣溫上升導致永久凍土融化,釋放出之前‘鎖’在凍土中的鐵。當河流經過含有鐵質的土地時,鐵質會與空氣、水發生反應,形成我們俗稱的鐵銹。正是這些鐵銹讓河水看起來變成了橙棕色。”高登義說。與此同時,水的pH值也會降低,酸性增強。
科學家表示,河流可體現所在流域的動態變化,因此可通過它來分析大空間尺度的生態系統變化。此外,河流水的化學變化可從微觀(如當地食物網)到宏觀(如全球碳循環)尺度對地球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功能進行調節。河流攜帶的化學物質揭示了流域內發生的變化,就像人體內的血液一樣,一旦血液發生病變,其產生的影響可謂深遠。
觀測資料顯示,“生銹”的河流不但鐵含量更高、酸性更強,而且溶解氧更少。這可能意味著一些魚類的棲息地面臨嚴重惡化的風險,地表水的變化會影響生物區的宜居性和水生動植物的生長繁殖。
污染可能導致魚類數量減少,特別是像鮭魚這類敏感的物種,這將直接影響漁民的捕魚量和收入。即使魚類能夠生存,重金屬和其他一些有毒化學物質也可能會在魚體內累積,給食用這些魚的人群帶來健康風險。
此外,阿拉斯加州的河流“生銹”也可能對人類社區產生影響。像科伯克河和烏利克河這樣的河流已經出現了“生銹”現象,它們是許多阿拉斯加原住民的飲用水源。這些原住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如果水質繼續惡化,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主要水源和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