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 馬帥莎)實踐十九號衛星載荷24日完成交付,從無意味著中國首顆可重復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返回任務圓滿成功。損回收到首次
中國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孟令杰表示,可復實踐十九號衛星是用專中國新一代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該衛星在可重復使用、家詳解實踐號高承載比以及在軌環境保障等方面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衛星顯著提升了中國返回式衛星的從無技術水平和應用效率,為中國航天技術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損回收到首次
在國際上,可復天地往返手段主要分為載人和無人兩大類。用專人們耳熟能詳的家詳解實踐號神舟飛船、“龍”飛船是衛星側重載人飛行的航天器,而在返回式衛星領域,從無實踐十九號衛星是損回收到首次目前世界上唯一可重復使用的衛星。
孟令杰表示,可復根據設計指標,實踐十九號衛星平臺可重復使用10次以上,將大幅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使用效率。
實踐十九號衛星何時可以復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趙會光在當天的采訪中介紹稱,完成載荷交付后,研制團隊將對實踐十九號衛星進行復測,并更換衛星上的消耗性部件,這一過程需要耗時6個月。但復飛時間不僅取決于衛星平臺準備周期,還要考慮載荷匹配周期,載荷在軌時間要求、研制周期長短,都會影響后續飛行任務時間。
作為中國新一代返回式空間試驗平臺,實踐十九號衛星不僅能實現重復使用,還突破了無損回收、高微重力保障等關鍵技術。
孟令杰指出,通過功能優化、提高衛星集成度,實踐十九號衛星回收載荷重量高達500公斤,大幅提升了載荷下行能力,提高了載荷承載比例。
“相比我們過去的返回式衛星,實踐十九號衛星的返回效率更高,同樣的再入體重量,它可以攜帶更多有效載荷。”趙會光說。
據悉,本次飛行任務中,實踐十九號衛星攜帶了20大類載荷,包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主糧作物、經濟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種載荷,以及自主可控元器件、原材料試驗載荷等。
具體而言,在空間科學實驗方面,衛星共搭載了碳納米材料與器件、口腔醫學材料研究、微生物產藥分子學機制研究等9項空間科學實驗載荷;在自主可控元器件方面,共搭載超高速光通信處理器、高可靠雙核處理器等27種國產器件;在新技術試驗方面,衛星在軌開展了微重力氫氣制備技術、低頻磁通信技術等7項新技術試驗。
孟令杰表示,這些搭載載荷在軌飛行,對培育種源新品種,支撐種質資源創新,支撐自主可控創新,支持生物醫藥空間科學創新,促進空間科學國際合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依托在軌運行的中國空間站,一項項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正在太空有序展開、成果頻現。相較于國家太空實驗室,實踐十九號衛星有何獨到之處?
專家指出,有些項目對微重力水平要求更高,實踐十九號衛星采取了全譜段高微重力綜合保障設計,可為這類載荷提供更高品質的微重力環境。另一方面,完成在軌任務后,衛星可及時攜帶載荷或樣品返回,比較靈活高效。
“實踐十九號衛星為科學家提供了更多選擇。”趙會光說,返回式衛星可搭載的實驗類別比較廣泛,通過可復用、經濟高效的多次實驗,可為科學或工程用戶從實驗目標、實驗方案和實驗裝置設計與工藝等方面凝練有人參與的更復雜的科學實驗奠定基礎。
在國際合作方面,實踐十九號衛星依托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等國際合作框架,搭載了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種質資源和多個科學試驗載荷。中國國家航天局24日與國際搭載用戶簽署了搭載載荷交付證書。
“利用新一代返回式衛星開展國際合作,具有較好前景。”孟令杰說,此次圍繞實踐十九號衛星開展的國際合作充分展現了中國航天“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為打造國際航天合作新生態、推動全球科技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