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杜家豪(左三)在畢業時與同學合照。北航/受訪者供圖
2005年,筑夢杜家豪考上北航宇航學院。學懂他說,團隊初到內地求學的精神最大困難是語言。“第一次實戰普通話,北航帶京味的筑夢那種。”從機場搭出租車去學校,學懂車上播放著郭德綱和于謙的團隊相聲,但“我接近完全聽不懂,精神更勿論笑點。北航”
入校之初,筑夢杜家豪和內地同學同住七人一間的學懂宿舍,結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團隊朋友,課余時間一起聊飛機、精神聊火箭。他說,融入志趣相投之人的圈子,學習中的困難反而不值一提。在與內地同學的攜手奮進中,他迅速學會了帶各類方言的普通話,以至于后來婉拒學校邀他搬去港澳留學生樓。假期時,他還曾受邀前往同學的長春老家,第一次感受白雪齊膝。“最難忘的還是在他們家吃的燉菜,真的香!”
杜家豪坦言,北航讓他見識到內地同齡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因為文化的差異,港澳學生更著重自我發展,但他也逐漸懂得團隊的重要性。“我們是一個班的,就要為班級榮譽爭光。”推而廣之,作為學校、國家的一分子,就有責任與大集體共同進退。這難得的國情教育,也對他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載人航天之父”戚發軔是現今港澳青年的偶像,而杜家豪早在十多年前就認識他,因為戚發軔正是他所在學院的院長。耳濡目染老先生的嚴謹之風。“他說過,航天發展都有個過程,成功了不代表成熟,成熟了不等于可靠,要逐漸暴露問題,逐漸改進。”現在工作了,更能理解此言的深意。
至今,杜家豪的手機里還保留和戚發軔在學位授予儀式時的合影。還難忘畢業典禮上,走下講臺、和他家人親切交流的院士是那么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