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新聞話題圍繞在「岳飛、課本孫中山」,沒有沒必起因於趙少康爆料郭臺銘與他對話中,岳飛郭臺銘透露女兒不知道岳飛是孫中山誰;另外吳淡如日前亦透露女兒和同學不曉得國父孫中山這號人物。然而岳飛與國父不被青少年所知道,重嗎原因也被趙少康導向教改政策「去中國化」的其實因素,他也藉此批判執政當局的過度意識型態。
雖然趙少康的課本這番言論,紛紛被不少人提出糾正,沒有沒必證明課本還是岳飛能找到岳飛與孫中山的存在;另外對於黨國體系過往極度刻意忽略臺灣論述的教育方向,也開啟了不少人的孫中山批判。雖然這些話題討論頗熱烈,重嗎但是其實他們的各方觀點,都不是過度我看到「岳飛、孫中山」新聞的課本直接反應,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
「學生有這麼認真在看課本嗎?老師講的話有這麼認真在聽嗎?」
我的第一時間反應,多少帶著點自嘲意味,當然這是相對下被突顯的自嘲。因為從趙少康等人的觀點來看,好似課本的影響力可以很大,好似老師講的話也非常容易影響學生。若是在幾十年前資訊流通不算發達的狀況,趙少康等人的觀點並沒錯;反之,在資訊流通發達的今日,課本與老師的影響力愈趨減少,因為在課本和老師之外有更多讓他們覺得有趣的資訊。
校園走一遭,詢問第一線上的老師就能明白,即便老師說明課本的考試範圍在哪時,會「認真」看過課本且銘記於心的學生,真的是相對少數;至於老師的話僅說一遍就會記得清楚的學生,感覺上亦是相對少數。或許在明星學校或都會型學校的學生並非如此,但是他們與前者學生相較下,資訊蒐集與統整的環境條件與能力也較好,資訊與知識的吸收並不會被課本與老師給侷限,所以他們通常也扮演提出問題者與質疑者的角色,而這也是明星學校老師在授課上的直接挑戰。
如果「課本」與「老師」在現今社會真能發揮如此重大影響力,社會上就不會有「現在學生很難教」這類的話了吧?而這也是每個人多少聽過且說過的話;再說,如果現在的學生和青少年若是「真心順從」的話?現代父母和教育者工作者就不會如此難為了。所以趙少康等人其實是用過去的思維,套用在現代社會來做解讀。
這裡也並非要批判趙少康等人的觀點,而是對照下能真正影響學生與青少年的,大多是與他們有自身當下或利益相關的事。簡單說,就是學生無論是主動或被動要求做哪些事情時,他們時常會反問對方「做這個有什麼好處」、「學這個未來又用不到」等等。你說學生這樣不對嗎?其實非常正常,因為我們在這工商社會下的氛圍,我們這些社會人都會如此了,學生反應的只是正常人性而已。然而站在教育者的立場,多少還是會期待這些「璞玉」的功利性能少一些,如此而已。
學生大多只在乎與自身相關的事情,這個觀點並非如此負面,其實從正常人性的面向來思考,也能進而帶出許多不同的思考面向,無關好壞。例如最近一直在思考學生常說「因為有興趣」這句話,由於開學後與學生的初次見面,當下便很自然詢問學生:「為什麼想讀這個科系?」然而我聽到的答案至少一半是「因為有興趣」。在普遍狀況下,老師聽到這個答案應該是要高興的,因為至少比「不知道」、「隨便選」等答案好許多。
但在我心裡卻浮現了其他想法,學生會有興趣是源於生活中有接觸過,那麼他們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呢?只因為沒有接觸過就少了興趣開發的機會嗎?以身邊接觸到的學生如餐飲科、食品科等學生而言,普遍超過一半的學生是「因為有興趣」而選擇這些科系,但那究竟是日常生活所接觸事物中,相較下還會有興趣的選擇?還是那是發自內心的極度渴望與企盼,非得學習這個學門高深妙招的選擇?
簡單說,日常接觸中「還能有興趣」的選擇,與發自內心的「興趣狂熱」而選擇,這兩者仍是有很大的差別。前者為「還能做」,所以我還有機會能做到及格,只要能過關就好;後者為「很想做」,所以我會儘可能想做到好,甚至嘗試挑戰與突破,而非應付性的照本宣科。
然而這前後兩者的選擇,都可以算是「因為有興趣」,所以當下聽到學生這麼說會覺得很合理,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偏偏教育工作者時常對於學生的言行感到不解,明明學生自己說對這個領域很有興趣,但卻為何很難看到他們主動熱情投入的一面?難道他們在騙人?其實學生說的都是實話,只是在人性表現上會很自然地避重就輕,如此而已。然而不論學生,在社會上混一口飯吃的大人們,多少亦能看到類似情境,這即是人性。
正是因為太多學生將「因為有興趣」這句話掛在嘴邊,加上有時很難看到他們主動熱情的學習面向,我時常提醒他們要學就學到最好,如果你所謂的學習僅是和其他人差不多,那麼自身被淘汰、被取代的可能性就很高。然而這樣的情況不只學生,在不同領域的職場社會,這類的人也是不少。
然而回到一剛開始的主題,學生只會在意與自身當下有關的事情,你和他說再多,若是與自身當下無關,他們很多時候也只是略過。也或許是現今資訊流通過於方便,很多事情只要透過網路蒐尋,事件的可行與否亦能想像,你為他們勾畫的藍圖也只讓他們感到遙不可及;但也或許正是資訊流通過於龐雜,訊息量多到讓他們會自動忽略與篩選。但究竟真正原因為何?我不知道。
所以「老師說的話」與「課本內容」,對於現代的學生真有那麼大的影響嗎?其實是被過度放大了,因為學生的學習目光大多聚焦在與自身現下的關係,你說的事情若不在我日常接觸的範圍,也很難勾以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他們自認為「有興趣」而選擇的事,很多時候亦只是建立在能力可及,但未必會想要全力以赴的前提。
所以老師、課本、課綱,這些東西真能對學生產生極大影響嗎?不能說絕對沒有,但也沒必要過度放大,教育現場,如此而已。
延伸閱讀
- 不識岳飛又如何?捨近求遠只會造成認同的悲劇——身在此、心在彼,裡外不是人
- 來跟「戰鬥藍」趙少康學習:如何用孫中山和岳飛寫出不敗的政治文?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