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7~18日,近年家國際科技組中國科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在京召開。織華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工作報告中指出,成立近三年已有17家國際科技組織在華成立,新聞目前科協體系兩千多位專家在國際組織任職。科學 在搭建國際民間科技交流平臺方面,近年家國際科技組中國科協圍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織華從科普教育合作、成立國際工程師互認、新聞農業技術推廣、科學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等方面切入,近年家國際科技組與重點國家加強對口合作。織華持續打造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成立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等4個主場平臺,新聞全年各學會在華舉辦國際會議上千場,科學鞏固擴大“朋友圈”。 同時,中國科協積極配合《科普法》修訂,推動設立“全國科普月”。目前全國擁有1127所科技館、749個流動科技館、1418輛科普大篷車,2024年接待近1.5億人次。 在扶持青年人才方面,中國科協托舉“雙一流”高校優秀博士生3226人,180個全國學會參與。 萬鋼介紹,中國科協牽頭實施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五年來扶持近300種科技期刊進入一流行列,國際影響力名列本學科前5%的期刊較2018年增長6倍,二期建設將450種期刊納入支持。 此外,中國科協依規對9個學會作出警告、撤銷團體會員資格處理。清理規范評比表彰,改革學術會議、科技競賽舉辦方式,大力精減無實質意義的活動,較5年前,評比表彰等由21項減至3項,主辦、共同主辦論壇由63項減為10項。 萬鋼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中國科協將進一步健全人才工作體系,推動健全科技社團管理制度,加強一流學會建設,打造多元開放、充滿活力的科技社團體系,擴圍建設高水平科技期刊。提升“科創中國”平臺橋接創新資源能力,研究編制《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6—2030年)》,優化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管理機制,拓展國際民間科技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