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之濱,蚌埠密碼涂山東麓,打造的行蚌埠因毗鄰優異的玻璃石英砂基地,素來享有“玻璃城”之美譽。工業改變公開以來,奇跡蚌埠堅持走改變創新之路,業資立足玻璃優勢,蚌埠密碼通過持續不斷的打造的行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玻璃依托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平臺,工業搶抓發展機遇,奇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玻璃工業紀錄,業資玻璃產業也成為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蚌埠密碼生動注腳。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利用完全自主創新技術和成套裝備開發建設的打造的行電子信息顯示玻璃生產線,正在生產超薄浮法電子玻璃。玻璃
小玻璃映照大世界——改變激發創新成果
十月淮畔,山水旖旎。安徽省第十四屆運動會即將在蚌埠市盛大開幕。秋日午后,省運會主場館——蚌埠體育中心上空偌大圓形建筑屋頂覆蓋的3400多塊深色玻璃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
“可別小瞧這深色玻璃,它的學名叫銅銦鎵硒膜,與一般玻璃不一樣,它可以吸收陽光發電,滿足體育中心場館內所有照明、消防設備的用電需求。”深耕玻璃行業30多年,從傳統的建材玻璃到現在的新玻璃、新材料,安徽華光光電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家紅親身經歷了改變公開以來蚌埠玻璃工業的“蝶變”。
華光集團前身是蚌埠華光玻璃廠,已歷經60年的歲月洗滌。“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廠每年一條浮法生產線的利潤就達3億元,員工多達2000人,一度成為蚌埠市效益很好的企業,這在當時省內也是少有的。”俞家紅回憶,隨著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企業年年虧損。2006年開始,華光大刀闊斧進行改變,通過改制重組、調整產品結構、升級產業鏈條等,重獲變新。2016年,該公司上馬高溫玻璃生產線,這條生產線成為目前國內第1條、全世界第三條高溫玻璃生產線。
“就是利用我們生產的高溫玻璃基板,去年10月,國內首片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效率高模組在蚌埠市高新區凱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誕生,實現我國在該領域‘零的打破’,其光電轉化率刷新世界紀錄。”對于公司如今的轉型成果,俞家紅頗為自豪。
刷新世界紀錄的不僅是薄膜電池。今年4月初,經過蚌埠玻璃研究院的科研攻關,世界很薄0.12毫米玻璃在中建材信息顯示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問世。該公司超薄玻璃生產線成為國內獨一一條擁有0.12毫米至1.1毫米全系列品種超薄浮法電子玻璃技術和產品的生產線,為我國電子信息顯示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內的高等玻璃、超薄玻璃等都依賴進口,導致相關產業發展受制于人。”蚌埠市科技局高新技術產業科科長王順領介紹,改變公開以來,蚌埠市立足資源優勢,通過持續不斷的改變創新,增加玻璃科技含量,創造了一個個玻璃工業奇跡,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讓中國玻璃走到了世界舞臺的前列。
蚌埠中建材信息顯示材料有限公司利用浮法技術工業化生產出0.12毫米的超薄玻璃,創造了此類工藝生產的世界很薄玻璃紀錄。
從科研院所到帶領型企業——改變催生發展精力
寒露過后,秋已深。夜幕下的蚌埠玻璃設計研究院燈火通明,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緊張的技術攻關。在蚌埠,玻璃院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不斷結出科研碩果,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玻璃工業奇跡,為當地玻璃產業帶來了跨越式發展,也讓蚌埠的玻璃名片享譽世界。
“如果沒有改變的動力和創新的恒心,玻璃院不可能發展得這么快。”回望過去,蚌埠玻璃院院長彭壽如此總結今天的成就。1953年,蚌埠玻璃院作為國家高等科研院所誕生,為支持國家三線建設,1971年由北京遷至蚌埠。“遷到地方后,院所主要負責玻璃生產線設計。由于業務單一,員工上千人,年營業收入卻只有幾千萬元,科研人員也面臨著流失的危機。”困頓之際,改變公開的春風在大江南北吹起,經濟體制改變也在穩步推進,1984年,玻璃院適時實行事業單位的企業化管理。2000年,進入中國建材集團,并在上海改制成立中國凱盛全部工程公司,開啟艱苦的創業征程。
“由‘吃皇糧’的事業單位變為自收自支的企業,如何生存和立足就擺到了眼前。”16年彈指一揮間,轉變的不僅是玻璃院,完成改制這一年,40歲的彭壽正式成為玻璃院的“掌門”人,他比以前更忙,鉆科研,跑市場,緊跟市場需求和科技前沿的腳步從未停歇。
術業有專攻。改制后的蚌埠玻璃院整合資源,堅持創新,推進傳統玻璃行業轉型升級,不斷在玻璃的“薄”和“新”上大做文章。聚焦科研成果產業化,由單一從事玻璃工廠設計轉為提供以設計為龍頭、以核心技術為支撐,帶動裝備制造的工程總承包服務,占領了中國80%以上的高等玻璃工程市場和90%以上的出口玻璃工程市場;同時進軍新興產業,按照玻璃的新功能、新用途,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進而實施產業化,推動全產業鏈發展。
“我們實行了科研獎勵、股權激勵等一系列措施,提供研發人員的積較性。”玻璃院副書記李志銘介紹。通過一系列改變,該院實現了從科研院向科技型企業集團的華麗轉身,綜合實力迅速增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一躍成為國內硅基新材料產業的帶領企業。去年合并業務收入打破220億元,利潤總額實現13億元。
“依托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平臺和蚌埠市政策支持,我們院建設了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要點實驗室等30多個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獲得國家專利從2000年的幾乎為零,增長到目前的950多件。”李志銘告訴記者,研究院依靠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僅激活了本體產業,還投入資金建設了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被列為國家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吸引一大批主攻電子顯示玻璃的上下游企業集聚,成為蚌埠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主引擎。
安徽省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蚌埠基地規劃沙盤
從玻璃城到新材料之都——改變帶領產業轉型升級
近一段時間,40歲的孫偉心里倍兒高興,不久前他晉升為公司車間主任,迎來事業上的“第二春”。每天清晨穿過蚌埠市龍湖大橋,來到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進車間,上生產線,孫偉感覺渾身上下都是使不完的勁。“現在在這兒上班,感覺很有希望。”在蚌埠中恒新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孫偉一邊指導新人爐前作業技巧,一邊仔細留意爐前變化。從2008年進廠到現在,孫偉憑著認真勁和過硬的技術,一路從一線工人做到車間主任,現在管著一條生產線,年收入有10萬元以上。
“在蚌埠這個三線城市,這個待遇已經非常不錯啦。這是10年前想也不敢想的。”1996年,剛畢業的孫偉進入蚌埠市一家保溫瓶廠打工,“那時工資一個月才300多元,廠里效益不好,工資還時常發不出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些粗放型企業艱難爬坡,一些直接被淘汰。因為就近方便照顧家庭,孫偉在保溫瓶廠苦熬到孩子上中學才選擇跳槽。
從保溫瓶廠到新材料公司,身處生產一線的孫偉親歷了蚌埠工業的變遷。如今他所在的中恒新材料公司,是一家有經驗從事鋯系列產品研發及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蚌埠市硅基新材料產業的骨干企業。成立以來,該公司憑借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和技術,生產規模年產達到25000噸,成為國內生產量及市場份額很大的氧化鋯生產企業。“公司有前途,我們干活更帶勁。”
在蚌埠發改委工業科科長張國威印象中,10多年前,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還是一片荒涼,零星散落著幾個破敗的窯廠和水泥廠。誰能想到,如今這里成了蚌埠市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硅基新材料產業的基地。走進產業園內,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要點實驗室赫然佇立在前,身后一個個新興企業生產車間機械不停運轉,工人來回穿梭,一派忙碌景象,散發著勃勃的生機。
“改變公開初,蚌埠市基本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主要工業產品中傳統產品、粗放型產品較多,新型產品、高技術含量產品少。”張國威介紹,當傳統產業日益衰退,新興產業必須及時“補位”,才能保持地方經濟穩定增長態勢。
“只要方向選對了,就不怕路程遙遠。”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政策機遇也給蚌埠市帶來多重利好。
2008年,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變試驗區成立,蚌埠市走上科技創新的快車道。2016年,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成功升級為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蚌埠市再次加快了自主創新的步伐。
作為“合蕪蚌”的重要一較,蚌埠市圍繞科技經濟結合、創新要素整合、創新人才集聚、體制機制創新,打通了高校、院所與產業之間的“腸梗阻”,取得了一批產業成果、科技成果、人才成果和改變成果。
聚企業、建項目、延鏈條。如今,在蚌埠市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基地這片沃土上,一批產業鏈長、配套企業多、帶動作用強的項目正在“開枝散葉”。8.5代TFT-LCD基板玻璃生產線建設項目進行基礎施工,豪威科技交互式電子白板生產制造項目試生產,華特指紋模組項目一體竣工投產……在蚌埠玻璃院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蚌埠市以新型顯示、太陽能電池和特種玻璃制品三條產業鏈為主線的硅基新材料產業發展體系日益完善,正朝著“新材料之都”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