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存在于人類的共情自然天性當中,人性并非是人格極端自私的,我們只要關注他人的共情命運,對別人的人格快樂和幸福感覺到滿足,也為別人的共情不幸而感到哀痛。當我們看到不公平的人格事情,也會產生不滿情緒。共情別人的人格事情雖然和我們沒有什么直接聯系,但是共情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將別人身上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想象在自己身上,人格并且產生了相應的共情感覺和情緒,有時候還可能會選擇采取一些措施。人格人類的共情這種行為,就是人格共情。有時候還會采取一些行動。共情人類的這種行為就是共情。
1.一句"不想上班"的時候其實是在表達什么?
加班數日的室友莫名地向你抱怨了一句:“我只想休息,不想再上班了”。此時你該怎么回應呢?也許這種小事情你平時并沒有在意,可是卻反映出你在共情方面的能力。共情能力越強的對話,雙方愉悅溝通的概率就越大。來看看以下回應的選擇:
一、世界那么大,那就辭職唄。
二、不上班你怎么掙錢養活自己啊。
三、你跟我說這個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你老板。
四、我比你更困,更不想上班。
五、你趕緊去醫院看一下,開點藥吃。
六、連續加班確實挺辛苦的。
七、不如關掉鬧鐘睡個夠,醒了一起去大吃一頓吧!
你覺得那個合適?當我們已經明白共情的含義之后,我們當然會選七。但是回想一下,在生活當中,我們是不是常常選七?還是經常忽略了七?我們看看這里的回應都運用到了哪些共情技巧。
首先,不要以評價的方式來認可對方的情緒,這樣只會導致對方陷入更深的情緒里面。比如這道題里的第六項應答,簡直就是發"好人卡"的人設。想想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你說"上班呢,困死了。"他來一句"上班時很容易犯困"。你說一句"我感冒了,"他來一句"生病確實很不舒服。"不都是廢話嗎?于事無補。最好的方式是通過表達自己跟對方在行為上的一致來認可對方。
如果我們只是希望能夠幫助彼此釋放自己的情感,我們就可以選擇采取一些夸大甚至是荒謬的手段。比方說:當女朋友說"被老板批評了,不開心"的時候,你回答"大爺的,今晚咱就聯手做了他!"事實上,當你“沖動”的共情,等于鏡相反射了對方的情緒,反而會促使TA去審視自己。這也許比你單純給女朋友幾句安慰的話更能讓她舒心。
這也就是為什么剛才那道題選七的原因——在接納對方情緒的基礎上,做出一個和對方一致的行動。
讓我們看看其他幾項回應,一和五都屬于解決問題,二屬于講道理,三屬于直接否定,這幾種方式的不好之處都在于缺乏情緒共鳴。四稍微好一點,至少在同一情境下,你表達了和對方在情緒上的一致性。
2.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共情和心理咨詢的共情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對于心理咨詢來說,求助人的負面心態已經給自身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困擾,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去對待,不能輕易否定,也不能開玩笑。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負面感覺只是因為需要釋放一下而已,如果只是跟他說笑笑,陪TA一起宣泄,效果肯會更好。
其次,心理治療師不能是求助者的朋友,可以表達對求助者情緒的理解,但不可表現自己也有同樣的情緒。而朋友角色就不受這條規矩的約束,作為朋友可以提供的恰恰就是這種我跟你感同身受的痛快。
3.共情存在于我們的天性。
共情其實可以稱得上整個人類文明的基石,可以幫助人類進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并且維持公平,促進道德的弘揚和發展。在群居的動物世界里,它們無法用語言溝通,但是它們卻能通過整體的協調運作,達成群體的安全生態。其實很多動物都有共情能力。共情的生物學基礎早在一億年前就已經具備了,又經過漫長的發展才呈現出今天的樣子。
人類有兩種驅動力,貪婪和恐懼。但是從每一個個體來看,我們實際行動的驅動力卻是和共情相關的,我們演化出共情和幫助別人的天性,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生存法則,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好處。因為自己幫助的親人和伙伴也會在將來用同樣的方式幫助我們,這種互幫互助久而久之,對整個物種是有利的,共情的天賦也就這樣被保留了下來。
來源:醫聊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