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雜交中國援布隆迪高級農業專家組組長
在非洲八年,帶領專家組
在布隆迪推廣雜交水稻種植技術
成功將該國水稻產量
由平均每公頃3噸提升至10噸
因卓越的水稻貢獻
他獲得該國總統頒授的國家功勛成就獎
他就是楊華德
目睹當地農民貧困的生活狀況
他決定盡己所能作出貢獻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東部,總人口1200多萬,個國高產可用耕地面積只有130多萬公頃。家創紀錄由于基礎設施薄弱、非洲農業技術落后等因素,雜交當地農產品不能自給自足,水稻長期面臨糧食安全的個國高產問題。
△當地農田幾乎看不到水稻
為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有關承諾,家創紀錄中方從2009年開始向布隆迪分批次派出高級農業技術專家。非洲2015年年底,雜交作為第三批中國援布隆迪高級農業專家組組長,水稻楊華德與另外7名專家首次踏上布隆迪的個國高產土地。初到布隆迪,家創紀錄當地農民貧困的非洲生活狀況讓楊華德深受觸動。
楊華德:很窮、房屋很破舊,這是最大的印象。我覺得我有這個能力,作出一點貢獻去幫助他們。
當地農業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均占有土地不多,普遍糧食缺口很大。經過前期調研,專家組發現布隆迪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具備種植水稻的良好條件,但因為技術條件落后,產量不理想,水稻種植在當地并不普及。
因為長期在國內從事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楊華德深知雜交水稻穩定、高產的優勢,他和其他專家取得共識,決定在布隆迪試種雜交水稻。
第一期試種雜交水稻產量驚人
在當地引起轟動
2016年4月,中國專家組從國內優選了7個雜交水稻品種,引進到布隆迪試種。雖然國內已有成熟的栽培技術規范,但是因為氣候條件的差異,這些規范并不能直接拿來使用,這意味著整個栽培技術體系要進行調整。“這個國家接受了很多援助,他們覺得中國專家跟其他國家的專家差不多,可能也做不出什么成績。”
但讓當地群眾感到信服的是,中國專家第一期試種的雜交水稻產量驚人,翻了將近五六倍,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像變魔術一樣。
布隆迪農業部部長說,這個產量在非洲創造了紀錄,這必將記入布隆迪的農業發展史。為了進一步驗證雜交水稻在布隆迪推廣的可行性,并完善技術規范,專家組又連續進行了三期試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傾囊傳授雜交水稻種植技術
2018年,第三批援布隆迪高級農業專家的聘期已經結束,按照規定,楊華德可以回國,但是他選擇了留下。“我們就想既然有這樣好的產量、這樣好的效益,如何把它變成現實,如何把它變為老百姓的增產、增收。”
2018年9月,中國專家組選擇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縣林格四村作為示范村,啟動了雜交水稻在布隆迪的示范推廣。
在林格四村,雜交水稻栽培技術的示范范圍逐步擴大,最終發展到全村134戶,種植面積達到48公頃。
中國專家組還為當地民眾提供了種子、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并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對當地農民的技術培訓上。
中國專家組在當地選出了48個語言水平、文化程度比較高的年輕人作為帶頭人培養。曾經家境貧寒的艾力斯特就是其中之一,他現在已經成為當地的水稻專家。如今,他要成家了,他特別希望邀請楊華德來參加他的婚禮。
艾力斯特:我要讓我的父母家人朋友們看到,是誰幫我走到今天。
??遠赴非洲8年留下不少遺憾
但他有更高的目標
2020年初,第四批援布隆迪高級專家的聘期再次結束,楊華德再次選擇留了下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方位推進,中國和布隆迪兩國的來往也日益密切。時至今日,在中國專家組的推動下,布隆迪雜交水稻示范村的數量已經達到36個,遍布該國14個省份。
這個成績的背后是楊華德帶領專家組在布隆迪長達八年之久的奮斗,在他的內心,這里已經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楊華德:在布隆迪生活比較艱苦,但能給他們創造更多的價值,能夠做更多的工作,我們愿意。
八年間,遠在異國他鄉的中國專家組每一位成員都留下了不少人生中的遺憾。比如,楊華德沒能參加孩子的婚禮,但楊華德說他有更高的追求目標。
楊華德:這個項目也想真正在布隆迪創造一個典型,通過技術援助,中國的經驗可以解決布隆迪的糧食問題,甚至脫貧問題。他們發展了,增加了中國援助的影響力,這就是我們得到的。
如今,第五批援布隆迪高級專家的聘期已經結束,楊華德再次面臨去留的選擇。對此,楊華德堅定地說:“下期我還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