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防控已進入攻堅階段
為盡快實現(xiàn)校園“動態(tài)清零”目標
學校日前面向全校師生
開展愛國衛(wèi)生運動
“人人行動、個人公衛(wèi)抗疫必勝”
這場攻堅行動
關系到你我每一個人
針對日常個人防護中那些
容易被忽視的防護細枝末節(jié)
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院長、
校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
流調組負責人
何納老師
今天為你支招
Q:本輪疫情中,實處高校疫情傳播具有哪些特點?
A:高校和社區(qū)最大的專家招不同在于人員居住更加密集。同學們住的為支都是集體宿舍,很多還要一層樓甚至一棟樓共用盥洗室、個人公衛(wèi)衛(wèi)生間、防護浴室和開水房等,實處而這些公共空間大多潮濕,專家招光照和通風條件一般,為支特別適宜病毒長時間留存,個人公衛(wèi)恰恰是防護最容易導致病毒污染和傳播的地點。
Q:哪些可能發(fā)生疫情傳播的實處生活場景,值得我們注意?
A:首先就是專家招剛才提到的宿舍公用衛(wèi)生間、水房、為支浴室等的地面,還有這些環(huán)境中的把手、龍頭、按鈕等。
其次是樓道地面。因為如果出現(xiàn)病例,那么其口腔中的飛沫可能會掉落到地面上的,如果不及時消毒,加上大家走來走去,很容易就把病毒帶到其他地方。
第三就是外來物品。前段時間,全市社會面感染者尤其是無癥狀感染者數量巨大,導致有一定的外來物品被病毒污染的風險。雖然現(xiàn)在進校物資都經過多次嚴格消殺,但主要是對外包裝的消殺,內部物品如果存在病毒污染,就仍然存在傳播風險。一旦某位同學不幸被感染,如果大家個人防護不到位、衛(wèi)生習慣不好,就會形成二代傳播。
Q:對于這些存在風險的細節(jié),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防護?
A:第一,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有風險和防范意識。要想著隨時都可能發(fā)生疫情,病毒離我們很近。
第二,能戴口罩的時候就盡量戴口罩,特別是公共場所,像樓道、公用衛(wèi)生間、洗漱間。刷牙洗臉沒辦法,要脫掉口罩,但除此以外就戴上。
第三,勤洗手。去過公共空間之后就要洗手或手部消毒。這個習慣能夠預防很多疾病,不光是對呼吸道傳染病,對腸道傳染病也很有預防作用。
第四,盡量錯峰使用浴室、水房等公共空間。如果看到已經有好幾個人了,就等一等再去。使用完這些空間,回到寢室記得消殺鞋底。
第五,不要串寢室。
Q:手部清洗一定要用洗手液、消毒液嗎?
A:有條件當然好。條件有限時,你其實就用流動的肥皂水洗手都很管用,對其它一些可以清洗的物品如水果等,也可以用流動水沖洗。
Q:最近學校給大家都配發(fā)了消毒液,應該怎么使用?
A:學校提供給大家的消毒用品都有很好的消殺作用,例如次氯酸消毒液,無毒,既可以噴灑消殺比如空氣、鞋底、桌面,也可以直接泡水之后清洗食物。不過要注意的是直接吸入次氯酸會刺激上呼吸道,噴灑時戴好口罩噴灑完等待一下。
Q:不少師生在做志愿者,需要提醒他們注意什么?
A:大家在擔任志愿者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和手部消毒,規(guī)范佩戴口罩、穿戴防護服,做完志愿者之后回來好好消毒,特別是手部和鞋底;其次就是要互相監(jiān)督提醒,防止出現(xiàn)防護不當。
Q:為什么要反復強調提高風險意識與防范意識?
A:病毒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如影隨形。一些同學可能會認為校園既然封控了就很安全,自己肯定不會“中招”。實際上,目前學校采取的各項防控措施的確比較全面嚴格,但最終還是需要每位師生良好的個人防護和衛(wèi)生習慣來配合。比如剛才說到,很多入校物品內部尚有可能攜帶病毒,這是不可預料和控制的。一旦發(fā)生這種零星點狀散發(fā)的疫情,如果大家本來就保持非常好的衛(wèi)生習慣,做了很好的個人防護,比如說戴口罩、勤洗手、拆物品前對外包裝消毒或擦拭、事后洗手,那么疫情整體就是可控的。
世界衛(wèi)生組織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推薦普遍性防護原則(Universal Precaution),以預防和減少病原體感染和傳染病發(fā)生。它有五項基本要求,即:對所有器具嚴格消毒;認真洗手;使用防護設施避免直接接觸體液;安全處置廢棄物;安全處置銳利器具。希望大家對照參考,形成良好衛(wèi)生和行為習慣。
總之,同學們一定要再堅持一下,將風險意識和防范意識落到實處,不要存在僥幸心理。尤其在現(xiàn)在“動態(tài)清零”的攻堅階段,一定要咬緊牙關,犧牲現(xiàn)在的活動空間來換取時間,校園才有望早日“清零”、早日解封。
制圖:實習編輯:向家萱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