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零時二十八分,百次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長征成功將“中星6C”衛星送入太空。火箭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再創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300”,成為中國航天發展歷程中的發射重要節點。
“一代代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新紀擔當與毅力在航天發展進程中刻下了中國印記,百次打造了‘長征’這一國際知名的長征運載火箭自主品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說?;鸺?o:p>
“中星6C”衛星是再創中國衛通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一顆用于廣播和通信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可提供高質量的發射話音、數據、新紀廣播電視傳輸業務。百次衛星定點于東經130度,長征服務壽命15年?;鸺?o:p>
綜合新華社電
長征火箭300次發射成功率約96%
從1970年長征一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長征火箭先后有17種型號投入使用,從最初的艱苦創業,到本世紀初的載人飛行、圓夢奔月,實現了從無到有、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飛船和月球探測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成功將50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具備了發射任意地球軌道有效載荷能力,入軌精度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自主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的主力運載火箭,承擔了我國96.4%的發射任務,發射航天器總質量占中國發射總質量的99.2%。
據統計,長征火箭300次發射的成功率約為96%。與前50次發射相比,后250次發射的成功率明顯提升且趨于穩定。
2018年,長征火箭年發射連續成功次數達到37次,首次獨居世界航天發射次數年度第一位,在近20年世界各國航天發射中,是連續成功發射次數最高的一年。
“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事業不止步。”吳燕生表示,長征火箭圓滿完成此次發射任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新起點。
長征九號獲階段性成果有望2030年前后首飛
“芯級箭體直徑9.5米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50噸至140噸、奔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5噸至50噸、奔火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2噸至44噸……”這是我國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深化論證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研制的一系列指標。記者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發射現場采訪時了解到,我國重型運載火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任務規劃預計將于2030年前后實現首飛。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是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是大規格利用空間資源的基礎,是開展大規模深空探測的前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院長郝照平介紹,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目前進展順利,重型火箭總體方案已經通過了集團級專家評審,各分系統方案基本明確。
“如果在大推力發動機、大直徑結構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實現突破,長征九號運載火箭將有望在2030年前后實現首飛,這將大幅提升我國自主進入空間能力,極大支撐我國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建設。”郝照平說。
經過近幾年的攻關努力,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箭體直徑9.5米,全箭總長近百米,運載能力是現有中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5倍多,最大運載能力和綜合性能指標將達到國際運載火箭的先進水平。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的研制成功將滿足未來較長時期國內深空探測、載人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活動的任務需求。據初步統計測算,2030年前后,重型火箭發射需求4到5發,2030至2035年發射需求10次左右,到2050年發射需求更多。
讓普通人的“航天夢”不再遙遠
隨著中國航天的接續發展,航天科技不再只是“高大上”的硬科技。
“我們將借助優勢的航天運輸服務,通過全新共享發展的新模式,為市場提供滿意的發射服務和天地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航天與人的良性互動。”郝照平說。
近年來,為滿足消費者多元的發射需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推出了“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三型“太空車”概念,旨在為客戶提供天地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優化組合的發射資源配置。
為了讓普通人的“航天夢”不再遙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將逐步實施太空車、太空星網、亞軌道飛行體驗等面向大眾的商業航天計劃,為全球的大眾化小衛星提供搭載服務。
“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吳燕生表示,作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站在長征火箭300次發射的新起點上,我們將大力弘揚航天精神,在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中續寫更大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