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下降,資源再起出口行業(yè)遭遇打擊,定價奪戰(zhàn)對其他行業(yè)有利。權爭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資源再起資產(chǎn)品價格下降,是定價奪戰(zhàn)中國的福音。
2011年,權爭中國貿易順差降至自2005年以來的資源再起最低點1551.4億美元,相比去年下降,定價奪戰(zhàn)凈減少263.7億美元,權爭收窄14.5%。資源再起此前數(shù)年中國經(jīng)濟處于出口紅利期,定價奪戰(zhàn)2006年貿易順差1774.7億美元,權爭2007年和2008年,資源再起貿易順差曾分別達到歷史高位的定價奪戰(zhàn)2618億美元和2981億美元,是權爭入世之前的十倍左右。
我們習慣了貿易順差高增長,現(xiàn)在必須習慣正常的增長率,外貿紅利階段隨著房地產(chǎn)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2011年全年來看,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20.3%和24.9%,比前一年的31.3%和38.9%下滑。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3.1%下降至2011年的2.3%左右的水平,將來還會進一步下降到2%以內,傳統(tǒng)制造業(yè)出口型企業(yè)最好自求多福。事實上,過去四年,中國的進口增長均超過出口增長。
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對中國有利。中國買家正在成為精明的市場參與者,逢低補庫存成為常態(tài)。12月中國銅進口達到508942噸,較上年同期增長47.7%,較11月增長13%,創(chuàng)月度最高進口水平,銅的價格11月與12月處于相對低位。2011年全年,銅進口量同比仍下滑5%,至410萬噸。這與銅交割日來臨有關,也與交易者對市場的判斷密切相關。
鋼鐵企業(yè)抓住鐵礦石價格下降補庫存。12月進口鐵礦石6410萬噸,同比增長10%,較11月創(chuàng)下的2011年月度次高水平回落了0.2%;2011年全年鐵礦石進口量增長11%,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6.86億噸。但從全年看,中國購買的價格依然較高,根據(jù)海關總署的數(shù)據(jù),鐵礦砂及精礦進口數(shù)量增長10.9%,而價格同比上升40.9%。說明國內廠家依然缺乏鐵礦石話語權。
原油同樣如此,全球原油價格全年在高位徘徊,NYMEX在去年三季度下行至每桶75美元的低位后反彈,最新收報于每桶102美元左右。高盛預計2012年布倫特原油將達到每桶127.5美元,2012年的均價預計為每桶120美元。
中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對于逢低吸納資源有利。整體而言,中國的緊縮政策拉低了2011年全球資產(chǎn)品價格(除了黃金與原油),使深為全球高價資源所苦的中國企業(yè)獲得了喘息之機。而在中國推出大規(guī)模刺激政策之時,情況剛好相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拔地而起,中國企業(yè)不得不在高位購入大批資源。中國固然不能做損人利己之事,但損己利人的事,也是市場蠢行。
要獲得大宗商品價格的定價權,中國有必要建立誠實而高效的交易所,從大宗商品到貴金屬到航運指數(shù),都有必要建立面向全球的本土交易市場,第一步可以影響大宗商品價格預期,第二步可以加大定價博弈過程中的話語權。到目前為止,中國正在建立農(nóng)產(chǎn)品、有色金屬、貴金屬、航運、文化等各個交易所,在關鍵節(jié)點上,中國需求已經(jīng)顯示出對全球價格的影響能力,今后需要做的是壯大交易所力量,建立透明而高效的交易體制。在鎳、銦、鋁等商品價格上,中國國內的期貨價格有時可以成為全球期貨市場的預告,全球投資者關注密切。
從2011年年底看2012年的市場,大宗商品大幅下挫之時,原油與黃金價格仍然在高位徘徊,說明全球市場對于未來的預期比較明確,即較為寬松的貨幣流動性與中美經(jīng)濟的疲軟復蘇,將支撐基礎商品價格。此時,中國堅持緊縮的政策、逢低吸納商品、建立節(jié)能社會尤為必要,這是松開資源絞索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