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營養專題節目主講人之一、開年中國烹飪協會美食營養專業員會顧問、第事北京軍區總醫院主任營養師、-學國慶閱兵首席營養顧問李瑞芬教授,最長于把營養知識從書本送上餐桌。開年新年伊始,第事她希望把60年積累的-學“吃文化”送上百姓健康快車,送給千家萬戶——
開年第一事——學會吃飯
吃要講十平衡——
孔夫子的開年中庸之道,是第事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飲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學一脈,不可避免地帶有“中庸”的開年血緣。中庸思想在膳食結構中表現為平衡的第事觀點,追求膳食平衡,-學即調配合理,開年比例適合,第事多種營養,-學這是歷代營養學家研究的方向。雜食者,美食也;廣食者,營養也。論述有關營養的十大平衡理論,以便于人們科學安排自己的膳食。
■“造物主”安排吃什么?
人每天到底應該吃多少糧食、多少蔬菜、水果、多少魚蝦、肉類呢?
動物學家在判定生物攝食狀況時,首先要看其牙齒。人共有32顆牙齒,其中臼齒20顆、切齒8顆、犬齒4顆。臼齒一般用于磨碎谷物、豆類和其他種子類食物;切齒一般用于切咬蔬菜和水果;犬齒則用于撕咬肉類食物。按照人類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各種牙齒數目的比例,人類的標準膳食結構為:谷豆類食物、菜果類食物與動物性食物之比為5比2比1,全部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之比應為7比1。
1.主食與副食的平衡
主食和副食二者缺一不可。有人主張多食肉少吃糧,這是西方人的觀點,既不合養生之道,又與中國的國情相悖,還使人易患“文明病”。有人要減肥,不敢吃肉,更不敢吃油,但卻敢吃主食,不吃副食。認為主食既沒有油,也不是葷,肯定不會發胖,結果恰恰相反,多余的淀粉在體內分解成葡萄糖,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研究人員用不含脂肪的飼料喂養家禽、家畜,結果發現它們照樣長脂肪。
中國人以五谷雜糧為主。小米、燕麥、高粱、玉米等雜糧中的礦物質營養豐富,人體內不能合成,只能靠從外界攝取。
2.呈酸性食物與呈堿性食物的平衡
呈酸性食物:含硫、磷、氯等非金屬元素含量較多的食物。常見的呈酸性食物包括:肉類(牛、羊、豬肉)、蛋、禽類(雞、鴨、鵝)、魚蝦類、米面及其制品。
呈堿性食物:含鈣、鉀、鈉、鎂等金屬元素含量較多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類及其制品、牛奶、茶葉、菌類、硬果中的杏仁、栗子、椰子等。
呈酸性食物和呈堿性食物兩者不可偏頗,必須平衡,方可益補得當。人吃了雞、鴨、魚、肉、蛋后,能使血液偏酸,吃了牛奶、蔬菜、水果、豆、茶葉、菌類,能使血液偏堿。
3.饑餓與飽食的平衡
饑不可太饑,飽不可太飽,太饑則傷腸,太飽則傷胃?!秹凼辣T嬍场吩唬骸按罂什淮箫?,大饑不大食……荒年餓孚,飲食即死,是驗也。嗟乎!”食物入口后,由各種臟器相互配合,才能起到消化吸收作用。胃腸起消化吸收作用,肝臟起儲存養料作用,脾腎與食物的腐熟運化不可分割,適當的飲食,是保持臟器健康的關鍵。
有些人對喜歡吃的食物,就無所顧忌地放口猛吃,把胃塞得滿滿的;對不喜歡吃的食物拒之門外,讓胃空空的,結果是饑飽不均,造成偏食,影響胃腸功能,日久會得慢性消化道疾病。
兒童:一日三餐要吃飽,可以避免兒童吃零食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兒童每餐吃進去的食物,正是提供他們生長發育所需的熱量。
中年人:每天的工作活動量比較大,一天十幾個小時需要熱量的消耗,所以一般要吃得稍飽一點,以免還不到用餐時間就感到饑餓難忍,精力不支。
老年人:要保持不饑不飽的狀態,“一日多餐,餐餐不飽,餓了就吃,吃得很少”,這是一位長壽老人的秘訣。老人吃得太飽,一則會影響腸胃消化,二則消耗不了的熱量,會使體重增加,血壓升高,引起老年病。
饑與飽的平衡不是說每餐都要吃得不饑不飽,一天之內,按照自己平常的飲食總量,三餐分攤就行了。
4.精細與粗雜的平衡
人類生存了上百萬年,一直以水果、堅果、各類蔬菜為食,只是到了現代社會,經濟發達了,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人們開始越吃越精了。
許多病例證明:長期食用精米、精面,會導致B族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良,誘發疾病。因為精米、精面在加工過程中將稻谷、麥子中富含無機鹽、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外層外皮都打掉了。而粗糧的顆粒中,有豐富的維生素及鐵、鋅、鈣等,對人體生長發育、抵抗疾病有特定功效。
農村人一些疾病的發病率低于城市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吃的粗糧較多,所以,吃精米、精面的時候,更要提倡多吃五谷雜糧。每100克小米中含鐵量要比大米多4倍,含鈣多3倍;黃豆中含鈣量比大米多4.5倍,其他如燕麥、高粱就更多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菜肴也講究精細,營養豐富的蔬菜外皮,甚至綠葉都不要,如剝掉油菜葉,只吃油菜心。其實,萵筍的尾巴中胡蘿卜素及鈣比莖高5.4倍,油菜葉比油菜心高。
在精與雜的問題上,要盡量吃得雜些,食物搭配的花樣多一些,品種齊一些,最好每天能吃25至30種食物,使食物互補,營養更全面。
5.寒與熱的平衡
人的飲食與氣候、環境有密切的關系。人體有陰陽虛實之分,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食物也有寒性、熱性、溫性、涼性四性之別。中醫所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就是要取得平衡的意思。夏天炎熱,喝碗清涼解暑的綠豆湯;冬天寒冷,就喝紅小豆湯;受了外感風寒,回家吃碗放上蔥花、辣椒的熱湯面;吃寒性的螃蟹時一定要吃些姜末,吃完還要喝杯紅糖姜湯水;冬天吃涮羊肉,一定要搭些涼性的白菜、豆腐、粉絲等等。這些都是寒者以熱補、熱者以寒補的平衡膳食的方法。破壞這種平衡必然傷身,維持這種平衡才能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