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家衛健委出臺了《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設方說在標準中,數據中心給信息化分為了22個大類,智慧專78個方面,醫院266項要求。設方說這些要求,數據中心覆蓋了醫院中醫療、智慧專服務、醫院管理的方方面面。
2019年,國家衛健委又提出了智慧醫院及《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明確了智慧醫院中,包含的智慧醫療、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三個方面。
其中的智慧體現在三個方面的特征:泛在、共享、智能。**個方面是泛在,也就是無所不在,形形色色的應用。第二個特征是共享,是在形形色色的應用之間,能夠共享數據,實現互聯互通。第三個特征是智能化,也就是信息化產品的功能要能實現智能化。
這三個特點歸結到一點,那就是數據的核心作用。
“數據中心”為何要打上引號,是因為它在不同場合,具有不同的含義和作用。我這里指的“數據中心”,不是作為IT基礎設施的物理“數據中心”,而是在醫院業務信息化基礎上,提供數據整合與支撐數據應用的“數據”中心。
這樣的數據中心,可以匯集各類醫療業務數據,并提供應用支持,但它擁有兩種不同的語境和定位。一個是面向電子病歷的數據中心,有時候我們稱其為CDR,主要是面向臨床業務。另一個是數據分析利用的數據中心,這類主要是面向科研和管理為主。從整體上看,當前醫院信息化建設活動可以劃分為三大塊,分別是業務信息系統建設、集成、數據分析利用。在這三大板塊里,數據中心位于一個非常基礎的地位,每一個板塊都與它有很深的關聯
隨著醫院需求的不斷變化,如何保持數據中心的穩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Gartner按照變化節奏的分層應用策略,主要針對企業應用分為三大層:記錄系統、差異化系統和創新化系統。
其中記錄系統層,主要采用模塊化設計,實現核心事務處理和關鍵數據,生命周期通常在10年以上。差異化系統,通常采用面向服務設計,各個企業之間結合自己的系統,有一些針對性的特色應用,生命周期為1-3年。而創新化應用采用消費級技術,比如APP等,完全按照新的需求去適應應用,生命周期較短,通常在12個月以內。
映射到醫院內,主要有三類需求變化:
1、便民要求下的服務形態;
2、政策驅動下的管理變革
3、新技術催生的功能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