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快遞
發改委下調抗腫瘤等三大類藥品價格
國家發改委發通知稱將調整部分抗腫瘤、外資外資免疫和血液系統類等藥品的藥企遇國藥最高零售限價,平均降幅約17%。告別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超國產藥差縮其實平均降17%還是民待較為“溫和”的,而且“吹風”半年此次終于利空出盡,外資外資有關個股反響不大,藥企遇國藥但從此以后,告別不少榜上有名藥企或要改走“以量補價”路線。超國產藥差縮
本報訊 (記者涂端玉)根據發改委網站18日消息,民待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外資外資決定從10月8日起調整部分抗腫瘤、藥企遇國藥免疫和血液系統類等藥品的告別最高零售限價,共涉及95個品種、超國產藥差縮200多個代表劑型規格,民待平均降價幅度為17%。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次價格調整對日費用高的藥品加大了降價力度、對日費用低的藥品不降價,鼓勵價格相對低廉藥品的生產供應;對部分臨床供應緊張的血液制品適當提高了價格;對專利等創新型藥品適當控制降價幅度,利用價格杠桿促進藥品的研發創新;對原單獨定價藥品,進一步縮小了與統一定價藥品之間的價差,以促進市場公平競爭。
降價幅度算“溫和”
記者查閱發改委公布的單獨定價藥品最高零售限價發現,外資藥企占據很大份額,羅氏、葛蘭素史克、百時美施貴寶、諾華、賽諾菲等公司的多款產品均榜上有名,藥品主要為注射劑、片劑和膠囊,包括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組人干擾素、他克莫司、卡鉑、環孢素等多種,最高零售限價甚至細化“落實”到小數點后的“角”,但最高限價的產品還是價格高達數千元。
“其實這番降價早在半年前就已廣泛征詢各方面意見,并非突如其來,所以我們也做好了充足的應對,今天消息放出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輝瑞中國企業溝通部負責人席慶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降價屬于“常態機制”,對于企業來說算不上意外,而且此次降價是經過足夠時間溝通的。
“我們不覺得降價會對輝瑞今年在中國的業績造成很大影響,因為早在制定今年計劃時,就已經將降價因素考慮進去了。”他介紹說,至于拉近和國產藥的價格差距,會不會進一步刺激市場份額的增加,反而暫時說不定,“還是得進一步看市場情況才能下結論。”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平均降價17%還是較為溫和的。“受影響的股票昨日跌幅不明顯,有的反而股價上揚,可能是因為之前預期的降價幅度更大,所以這次利空出盡,大家反而松了一口氣,因為接下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藥價應該會比較穩定。”
國產藥外資藥價差縮小
據了解,被限價的“主力軍”都是外資軍團,此輪“砍價”,外企或將告別在中國的“超國民待遇”。“以前不少外資藥都享受不一樣的待遇,可以進入單獨定價藥品,價格甚至可達到國內同種藥物的十倍以上,當然,他們的研發費用非常高昂,而國內不少是屬于仿制藥。”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動輒數千元的外資藥用得腫瘤、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心頭滴血”,藥物費用可能超過治療總費用的50%。
“不少外資藥的確在中國的定價相對偏高,還有一定的降價空間,研究外資藥企的財報會發現,由于之前一直享受單獨定價的‘超國民待遇’,所以他們的毛利潤、凈利潤還是非常大的,此番適當調整之后,他們還是存在足夠的生存空間的,但可能會走上一條‘以量補價’的發展路線。”醫藥分析師譚權勝告訴本報記者說,畢竟中國市場十分龐大,任何一家外資藥企都不愿意輕易放棄這塊大蛋糕。
他分析認為,抗腫瘤、免疫以及血液領域的醫藥市場格局或許由此發生改變,因為國產藥、外資藥的價差在縮小,市場份額也會隨之改變。“但從藥品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還要考慮其藥效、副作用等多種因素,便宜藥如果療效差,其實就等于是貴藥。”他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