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凱 北京報道
近期,小米小鵬宣布人形機器人成了車企間博弈的車企重點。
日前,人形人賽小米、機器小鵬、群雄切入蔚來等多家汽車產業鏈公司宣布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逐鹿其中小米旗下CyberOne(鐵大)在自家制造產線分階段落地,小米小鵬宣布定位為家庭護理、陪伴等多場景仿生機器人。理想汽車也表示未來會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小鵬汽車則透露,其AI機器人Iron將搭載自研芯片,擁有15個自由度及擬態雙手。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有至少18家車企接入了人形機器人賽道。這些車企的加入進一步證明了人形機器人市場的潛力和前景。人形機器人作為一種具備通用任務執行能力的具身機器人,隨著大模型技術的日漸成熟,其時代的大門已經開啟,吸引了眾多車企的關注和投入?。
車企搶著“造人”
近年來,汽車行業增長逐漸放緩,傳統汽車制造商面臨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尋找新的增長點成為車企的共同訴求。而人形機器人市場的潛力和前景,無疑為車企提供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項。汽車行業與機器人技術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契合點:電機、傳感器、動力電池等核心零部件,在人形機器人中同樣有著廣泛的應用。這種技術上的共通性,使得車企在機器人領域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曾形象地指出:“智能汽車產業正在從單一的交通工具向聚合型智能產業轉型。在路上的是智能汽車,飛上去的是飛行汽車、低空產業,而立起來的則是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這一轉型不僅體現了汽車行業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車企跨界造機器人的內在邏輯。
車企在機器人領域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技術積累上,更在于其強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以廣汽集團為例,其推出的GoMate機器人就采用了自研的驅動器和電機,充分展示了車企在核心部件研發上的實力。而小鵬汽車的人形機器人小鵬Iron,更是配備了多塊自研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擁有高達15個可動自由度,展現了車企在自動駕駛技術遷移上的巨大潛力。
另有消息稱,蔚來汽車已組建了一支約20人的團隊,專門對機器狗項目展開調研,該團隊由前Momenta算法專家徐抗負責。
此外,奇瑞也AI公司Aimoga合作,推出人形機器人Mornine,并預告將于2025年3月官宣人形機器人最新進展;比亞迪參股上海智元機器人之后,在近期開啟了代號為“堯舜禹”的人形機器人項目,并面向機器人領域開啟大規模招聘;長安汽車宣布2027年前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理想汽車CEO李想也公開表示“理想汽車100%會做人形機器人”。
然而,車企在機器人領域的探索并非一帆風順。成本控制、技術瓶頸和市場教育等挑戰依然嚴峻。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售價普遍在20萬元以上,這對于大規模普及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同時,柔輪疲勞、諧波減速器精度、無框力矩電機溫升等技術難題也需要亟待突破。
加速商業量產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廣闊前景仍然讓車企們趨之若鶩。高盛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的元年,到2035年全球市場規模可能達到380億至2050億美元。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術的加速滲透,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也將不斷拓展。從工業領域到家庭服務,人形機器人都有望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社會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家庭助手,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陪伴服務。這種需求的增加,將進一步推動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快速發展。
汽車行業分析師李明指出:“車企跨界造機器人不僅是技術延伸,更是市場驅動的必然選擇。”他進一步闡述道:“車企在電機、傳感器、動力電池等領域的技術積累,可以直接遷移到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中。這種技術共通性使得車企在機器人領域具備天然優勢。同時,汽車行業的產業鏈整合能力也為機器人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p>
汽車分析師王坤則從市場角度對人形機器人的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處于從研發向量產過渡的關鍵階段。2025年將成為量產的元年,車企的技術積累和產業鏈整合能力將為其在這一領域占據先機。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工業、家庭服務等多個場景中實現大規模應用。”
特斯拉CEO馬斯克也曾表示,預計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將在2025年年底前進行少量生產,到2026年可能會增加產量,面向外部客戶銷售。
國信證券研報指出,特斯拉機器人產品的快速迭代有望給全球機器人市場帶來“鲇魚效應”,激發人形機器人玩家的活力。在車端與機器人端零部件共通性較高的前提下,疊加大廠入局、技術迭代和政策催化的加持,人形機器人發展有望持續推進。
在業內看來,為了實現人形機器人的商業量產,車企還可以借鑒其他行業的成功經驗。比如,在智能手機行業,蘋果公司通過整合產業鏈資源、加強技術研發和市場營銷,成功推動了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發展。同樣地,車企也可以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采取類似的策略,通過整合資源、加強合作、突破技術瓶頸和開拓市場,推動人形機器人的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車企跨界造機器人不僅是技術創新的體現,更是智能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成熟,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車企新的增長引擎,推動智能產業邁向更高維度。車企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不僅是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更是為了在未來的智能產業中占據一席之地。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