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車中國標準化協會披露,玻璃由該協會著手制定的貼膜臺行國內較早的汽車玻璃貼膜技術規范已經形成送審稿,并進入送審階段,技術將出估計不久就會出臺。規范這意味著汽車貼膜市場將設立技術門檻,業資有望對這個已經達到一年上百億元規模的汽車市場實現正本清源。所謂“正本清源”,玻璃即清理行業中嚴重存在的貼膜臺行一部分假冒偽劣、技術不規范的技術將出企業,對國內汽車玻璃貼膜市場進行一場洗牌,規范使市場向品牌集中,業資從而確保行業健康發展。汽車
同時,玻璃也有一些業內人士提醒說,貼膜臺行該規范到底能夠發揮多少實際作用,并不好預測,仍需謹慎關注。規范的“實際作用”為什么不好預測?原因在于目前國內的汽車貼膜市場太混亂,一塊小小的貼膜遮擋了太多的東西。自去年電視媒體“每周質量報告”報道了“超八成汽車防爆膜為劣質產品”,撩開貼膜市場一角之后,人們逐漸發現了多年來隱藏于該市場中的更多陰暗的東西。汽車貼膜在中國始于1998年前后,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它就成了中國汽車用戶的必需品。
據某研究機構的市場調查數據顯示,國內90%以上的購車者在新車裝飾時會選擇貼膜,而他們這樣做,主要基于隔熱、防紫外線、私密、防暴及美觀等不同的需求考慮。正是有這些需求,發生反應了汽車貼膜市場以驚人的速度擴展,幾年時間內竟冒出了數千個貼膜品牌,加之利潤同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整個汽車貼膜市場很快就陷入了混亂的局面。
目前國內汽車貼膜市場的混亂現象主要有以下表現:
首先是進貨渠道混亂,濫竽充數的小企業、小作坊大量存在。雖然也有一些產品來自質量有保證的國外品牌,但更多的產品卻是那些打著國外品牌旗號,甚至是虛擬國外品牌的國內小工廠、小作坊生產出來的,而這些劣質產品或者被一些汽車銷售商直接拿走,或者進入路邊店。
其次,成本低、利潤大,形成了一條“暴利鏈”。根據有關部門對汽車用品市場的調查,車膜利潤高達900%以上,“甚至比賣車還盈利?!币晃黄嚱涗N商說。
第三,利用信息不對稱這一點,許多商家對消費者夸大宣傳,片面誤導消費者。
第四,消費者盲目相信進口貨的消費心理,也助長了商家的不良行為。他們往往把一些成本很低的劣質品貼上進口品牌標簽,抬高要價。毫無疑問,行業不規范和市場混亂的現實,暴露了行業標準與市場監管的缺失。
一直以來,相關有地位檢驗機構雖然都能夠對貼膜產品進行檢驗,但這些機構無法做出是否合格的結論,因為這個領域沒有國家標準。
雖然從2005年開始,上海、北京、廣東、江蘇等地已逐步開始限制或禁止在機動車車窗上貼膜,這些措施也已使膨脹的市場出現縮水,但由于相關規范缺乏強制性,其對企業的約束力畢竟有限,市場仍呈現魚龍混雜的現象,許多商家還能夠打“標準空白”的擦邊球。而文章開頭提到的目前正在送審的標準也只是行業標準,同樣不具有太多的強制性效力,發揮作用主要還得依靠企業規范自身的經營行為
由此看來,玻璃貼膜行業能否得到有效規范,除了依靠企業整頓自身的經營行為以外,還需要相關相關部門部門與消費者共同的協助和努力。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經驗,通過相關部門立法禁止汽車貼膜,這或許才是較終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