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不單指漢朝服飾,漢服更是造型整個漢民族幾千年流傳演變的傳統服飾。這幾年,師個什師傳統文化仿佛自帶流量,漢服只要與之沾邊,造型就能引發強烈共鳴。師個什師
現如今在國風潮下,漢服出現了專注中式審美的造型小眾職業——漢服造型師。他們致力于,師個什師今人和古人在裝束上相逢,漢服懂得各種古代發型、造型妝容和服飾的師個什師搭配,每天輕描花鈿、漢服整理發髻、造型制作發飾,師個什師用他們敏銳的雙眼為你量身定制最合適的漢服造型,讓你秒變仙女。漢服造型師要具備什么技能?對從業者有何要求?這個行業的前景如何?
這樣的漢服體驗店您來過嗎?
近些年,隨著喜愛穿漢服的人們逐漸增多,很多城市都在打造與之配套的新消費場景。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河南的洛陽洛邑古城等景點,都是眾多漢服愛好者的“打卡地”,游客對于漢服體驗的需求無形中催生了很多就業崗位,諸如妝造師、攝影師、體驗館客服等。

蒼曦曾經是一名英文老師,因為喜歡漢服,2018年轉行開了漢服體驗店。一開始只是在家里辟了地方,小范圍試著經營。
蒼曦:當時我買了大概3萬塊錢的衣服,然后就扔在我們家了,就繼續上班,大概在家扔了半年。后來有一次我發了一條微博,就是說可以做這種漢服體驗,我的第一個客戶就來了,她就跟我說哪天到北京,我去你家找你,那個時候北京就沒有這個業務。她說我給你發一個視頻,你看一下、學一下,我還為了她買了100塊錢的頭飾,我覺得好浪費,因為給她用完了之后以后就再也不能用了。后來她出來那種造型還挺不錯的,她就發給我了,我就又放在微博上了,然后就有更多的客戶來了。
△漢服造型師視頻客戶一個跟一個來了,漢服的熱度也逐漸攀升,喜愛漢服的人也越來越多,蒼曦把門店搬到了故宮附近,門店面積在50平方米左右,目前店里已有10-15名漢服造型師,門店在大眾點評上有1.8萬人收藏。提到漢服,蒼曦告訴記者,之前自己對于漢服知識幾乎一無所知,但就是憑著這一份愛好,她努力去學習整個漢服文化。
蒼曦介紹,目前她店里的這些造型師都是從專門的漢服培訓班里招聘的,給消費者提供專業的古風體驗,產品更迭速度快也成為門店的一大招牌。小店雖小,但在漢服熱的推動下,目前門店經營已經盈利。今年暑期北京旅游熱,更是為門店帶來了一波客流高峰,不少到北京旅游的游客,會選擇到門店做個古風妝造,體驗一番穿越之旅。
蒼曦: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每年到了中秋的時候,大大小小的學校都會聯系我們租衣服,基本上到了中秋節,我們小男孩、小女孩的漢服都會被租空;我還有一個感受就是現在漢服越來越熱了,每年到年底年會的時候,感覺各個公司都在做這種漢服團建。

從小眾愛好到頻繁“出圈”,漢服需求如何不斷壯大?
今年以來,漢服體驗在網絡平臺的相關訂單量同比增長307.9%,其中西安、嘉興、蘇州、洛陽、南京是線上訂單量最多的前五大城市。另有數據顯示:2015—2022年中國漢服市場快速發展,中國漢服愛好者數量規模和市場規模均呈現高增長態勢。2023年第一季度監測數據顯示,中國漢服市場本年累計已實現銷售額約36.2億元,同比增長15.4%。
在今年暑期的不少景點,穿著漢服的小姐姐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以河南洛邑古城為例,根據相關統計,30歲以下穿漢服游園的游客占比高達75%。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京東數據顯示,6月至7月京東服飾的漢服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200%。
漢服不僅是衣服,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有業內專家認為,“漢服熱”逐漸升溫不僅源于漢服本身的古韻之美,背后更多的是國人文化自信的彰顯,是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寧波某小學語文老師、國學愛好者北辰告訴記者:“我們漢服它只是一個載體,它是一個服裝,但是它背后是什么?比如說它背后的文化存在,又比如說我們的禮儀文化,禮儀里面包含我們中庸的文化。(隨著漢服的需求不斷增加)我覺得整個民族素養不一樣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也不一樣了,所以我覺得以后國際上我們整個民族的形象地位都會不一樣。”
其實在每一位小小的漢服造型師心里,同樣也有一個大大的中國夢。漢服化妝師李欣暉告訴記者,我們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座金山,她希望給大家展示一些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金山中的華夏之美,守護中國古典美學,把中國美傳遞給更多的人。
李欣暉:漢服經濟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消費,文化需求也是我們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后對于精神需求的滿足,我覺得更多的是從側面反映了傳統文化已經尋找到了另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漢服承載著中華幾千年厚重的文化,浸潤著其自身的華麗與優雅。現在有很多城市的漢服社團、漢禮文化都發展得很好,我希望我能影響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