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地球現(xiàn)在熟悉的億年每天 24 小時緩慢延長,但緩慢增加的每天時間其實有三分之一地球歷史保持不變,每日長度只有 19.5 小時左右。長度這違反直覺的小時研究引起科學界高度重視,甚至可能與原始生命演化發(fā)展過程息息相關。地球
月球會影響地球潮汐,億年且以每年4公分速度緩緩遠離地球,每天地球自轉速度也逐漸增加,長度每百年約增加千分之1.7秒。小時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地球20億至6億年前長達14億年時間,億年地球自轉速度很穩(wěn)定為19.5小時。每天
多倫多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建立最詳細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模型,長度推算出除了月球影響潮汐運動是小時造成地球自轉減速的主因,太陽拉動並加熱大氣層,以及大氣層內共振波重疊,使地球自轉速度鎖定19.5小時長達14億年,幾乎占地球46億年歷史近三分之一。
▲ 日地月系統(tǒng)的重力、熱力與時間變化關係。(Source:Science Advances)
團隊開發(fā)的最佳擬合動力學模型,隨著月球潮汐作用逐漸遠離,月球於地球早期更接近地球,會產生更大扭矩(torque),減緩地球自轉速度的效應也越強烈,上圖以黑色實線標示。
太陽對地球自轉速度產生的扭矩沒有太明顯的時間變化。
大氣層熱力作用,因大氣層受日夜變化溫差共振,每日長度約20小時,而大氣共振繞地球一週約10小時,大氣波動對地球自轉加速度效應巧妙抵消月球潮汐力的減速效應。22億年前首先達扭矩平衡,維持至14億年前,這時期每日長度稍有減少。
然後6億至4億年前又出現(xiàn)第二次短暫共振效應時段,地球每日長度沒有明顯變化,固定為約22小時。
團隊估計若沒有太陽與大氣層交互作用,僅有月球與海洋潮汐力影響地球自轉速度,地球現(xiàn)在一天長度將超過60小時。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與氣候變遷有很重要的關係,尤其近百年全球暖化趨勢,更多冰原融成淡水,海平面上升,都與地球質量分布相關,也和地球自轉速度變化密切相關。這類全球性變化和發(fā)展引起天文學家高度重視。
- Earth’s Day Was Stuck at 19.5 Hours Long For Over a Billion Years
- Why the day is 24 hours long: The history of Earth’s atmospheric thermal tide, composition, and mean temperature
(本文由 臺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NASA)